山脚到山腰都是“巴掌田”,种地为何在这里又成香饽饽?
作者:苏展 周小烨 杨雪莹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26 15:00:25种地,除了庄稼卖钱,还能带来什么收入?
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小岚垭村给出答案——“1+3+N”,一份工资、三成分红、N多市场可能。
珞璜镇是江津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小岚垭村作为该镇“老资格”工业核心区域,耕地撂荒率最高时达到近50%。
2023年开始,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该村推动以土地集约化经营为前提的撂荒地整治,村集体与村民形成“用工与合作”的关系,引入电商销售做大“土地产值”,一年可为当地增收数十万元。
种地,在这里再次成为大家都愿干的“香饽饽”。
“离土务工”到“归乡务农”:
人力新汇聚
6月11日清晨8时,江津区珞璜镇小岚垭村1组的玉米地里,村民黄万芬正熟练地采收糯玉米。这场在高温下的劳作,因科学的错峰排班而井然有序——每日清晨与傍晚各两小时作业,能换来100元的日薪,更让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与“自家责任田经营”的双重收益。
这幅“农业工人”辛勤劳作的画面,与几年前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周边工业企业大量崛起,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以该村村民10组为例,400余名户籍人口中,最少时仅40人留守,800亩土地半数撂荒。
“以前即使守到一亩三分地干上一整天,收入也和进厂差得远。”黄万芬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农民的无奈。
2021年1月,为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精神,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对“规范土地流转,促进撂荒地规模经营”提出明确要求。
借着国家政策指导的东风,2023年9月,在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等主管部门和珞璜镇的指导下,小岚垭村多次召开村民院坝会,190多户村民面对面决策,共同商议代耕代种等问题,最终形成了“3+3+3+1”分成模式的方案:农户以土地入股占3成,村集体占3成,代管员占3成,社集体留1成。
这一机制如同磁石,当年即吸引了50余名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成为“拿工资、有分红”的新型农业从业者。
“在外打工月入5000元,但房租伙食就去了2000元;现在每月在集体土地上挣2000到3000元,加上自家土地收入,实际收益差不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周其先计算的“经济账”,折射出劳动力回流的深层逻辑。
数据显示,2024年,随着首批撂荒地整治见效,小岚垭村有201户830名村民实现增收,人均增收幅度超过500元,村集体增收达到20万元以上。
“星散之地”到“聚能之域”:
效益新整合
6月正是玉米收获的季节,在小岚垭村1组一处整治后的撂荒地,呈现独特景观:接壤的两块田地一侧是传统高秆玉米,一侧则是矮秆玉米与耐阴作物的套种组合,高矮错落,层次分明。
“这种‘一田双收’模式,是农技部门根据这里的丘陵地貌专门设计。”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波涛介绍,由于是集体经营,这些规划迅速落实,通过“一田双收”甚至“一田多收”,土地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这样的景象,却来之不易。
上个世纪,小岚垭村因石灰岩矿开发曾兴盛一时。进入21世纪后,随着矿区衰落和工业园区扩张,当地陷入“工业围城、耕地荒芜”的困境。站在村口望去,连片丘陵被分割成零散梯田,高压线塔与物流厂房之间,是大片无人问津的荒草。2021年时,全村撂荒率接近50%,很多地块甚至连农机都开不进去。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小岚垭的土地撂荒成为横亘在当地的一块“心病”。
由于地处中梁山山脚,小岚垭的撂荒地大小与分布极不均衡,有的位于山沟,相对平坦;有的地处山坡,是典型的梯田结构;面积小的仅有数分,面积大的达数十亩,光照、水分也各有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无法采用简单的单一化改造,倒逼当地必须做出系统和细致的探索方案。
“大体分为两个阶段,通过土地流转将撂荒地集中到村集体,统一作为生产资料,在具体生产层面,针对性开展土地平整、水利配套和农技指导,农户则以代耕代作的方式参与。”余波涛说,村集体经营不仅降低成本,还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除了能及时邀请农技部门开展技术指导外,还能更方便地协调外部资源,如借助毗邻珞璜工业园的优势,协调“威马农机”等企业提供小型丘陵农机,曾经“靠天吃饭”的山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2024年,当地复垦土地产出大豆20吨、玉米80吨、菜籽油7吨,年产值超60万元;2025年又新增复垦200亩,配套建设的55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厂房也即将投用。
“田园孤芳”到“市场群芳”:
希望新绽放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小岚垭村的有机糯玉米,现摘现发,口感清甜!”6月11日上午10时,珞璜镇“燕尾山”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镜头外,刚从地里采收的1.6万斤玉米中,1.1万斤通过微信社群、直播带货等渠道迅速售罄,占比达68.75%。
这样的“云端卖货”,是小岚垭村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跨越。
2025年春耕前,村集体与“小岚垭”“燕尾山”等本土电商平台签订代销协议,通过“种植过程直播+社群团购+批发商采买”模式,让玉米、西瓜、腊肉等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销往全国。“一个下午就卖出上千斤西瓜,直播间点赞量破万。”电商中心负责人彭洪伟说。
产业链延伸的脚步不止于此。珞璜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帅化身“网络主播”,两天内通过微信代销玉米2000多斤。据他介绍,目前,“撂荒地整治+农业观光”的融合模式也在酝酿,计划通过油菜花季赏花、小水果采摘等业态,为土地创造多重价值。
数据见证着转变:2024年,“燕尾山”电商品牌销售额150万元,其中珞璜本地农产品占80万元;通过电商渠道,小岚垭村帮助农产品销售价提升了30%以上。
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