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系列评论
“典”育好作风⑤丨清风明月本无价 规矩方圆自有度
作者:段雅婷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27 15:06:1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这个道理,就一定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
——《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这番感慨,道出了自然馈赠的无私与慷慨。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江月转向现实,便会发现:清风明月虽无主,人间规矩却有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春风化雨,涤荡了积弊,重塑了政治生态。这是对“用之有度”智慧的回归,是对“清风明月”这一公共资源更为深刻的守护与珍视。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来崇尚“克己复礼”的修养之道。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些古训无不昭示着一个道理:无度的索取终将招致祸患,适度的节制方能长久。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人心本自清明,只为物欲所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对这一文化基因的现代诠释,它并非简单地禁止什么,而是引导党员干部回归本心,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权力行使中懂得节制。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都会走向腐败,任何没有规矩的索取都会破坏公平。
揆诸当下,一些党员干部曾经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将公共资源视为“取之无禁”的私产。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十万起,处理党员干部数十万人。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这种界定不是对党员干部的苛责,而是对全民利益的捍卫。当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当每一项公共政策都经得起阳光检验,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庄严承诺。
放眼长远,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培育的是一种新型的为政文化。一位基层干部坦言:“过去接待上级总要考虑排场,现在简单的工作餐反而让双方都轻松。”这种变化看似细微,却折射出政治生态的深刻变革。当规矩成为习惯,当节制内化为修养,党员干部便能摆脱人情世故的负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中央八项规定正是通过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让清廉成为从政者的精神底色,让公正成为权力运行的基本准则。
清风明月之所以珍贵,在于其无私普惠;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有力,在于其公正平等——从“取之无禁”到“用之有度”,我们铲除的是特权思想的温床,获得的是政治清明的气象;告别的是奢靡浪费的陋习,迎来的是艰苦奋斗的本色。在这个意义上,中央八项规定不是束缚干部作为的“紧箍咒”,而是防止权力越界的“安全带”;不是降低工作标准的“退步走”,而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加速器”。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在规矩中感受自由,在约束中体会担当,我们就能真正领悟:清风明月本无价,规矩方圆自有度。而这,或许正是新时代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最富深意的解读。
编辑:熊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