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于波专栏|夏风中的口琴

作者:于波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30 14:18:09

每年一到夏天,黄昏之后到户外散步纳凉的人就开始多了起来。这两年的傍晚,窗外街心公园的小广场方向总会传来琴音,曲子有的知道名字,有的耳熟却想不起名字。悠长的琴音,像草原上随着风儿飘飞的蒲公英,诉说着经历了千山万水的故事。

我在这小区居住已经将近十年了,前几年都没有在傍晚时分听过琴音。听声音,不像是打击乐,更像是吹奏乐器。这让我时不时地猜测,是谁在吹奏呢?吹的又是什么乐器呢?

前几天,当琴音又一次掠过耳膜,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走进铺满晚霞的街心公园,在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人群里,慢慢寻找。最后在小广场一个角落的凉亭里找到了琴音的来源。

吹口琴的是一位年迈的老人,身形消瘦,从他满脸的褶皱看,应该有七十岁了。他那干瘪的手指正把口琴在他的嘴边来回挪动,发出美妙的音律。如今吹口琴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便在老人停顿的间歇和老人聊了起来。

原来老人来自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是应儿子要求,两年前搬来这座城市居住的。他一生几乎都是在草原上度过的,看惯了洁白的羊群在火红的萨日朗和彩色的格桑花之间穿梭。他的生活简单而平凡,但他的灵魂却充满了自由和洒脱。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那片广袤的草原上时,他就会骑马把羊群赶远,让成堆的羊群像扯棉絮似的零星分散在宽阔无垠的绿色草场之间。不一会,偌大的草原上就像掉落了一片片白云,缓缓移动。牧人像流浪的艺术家似的,从袍子里摸出他的口琴,坐到勒勒车上,对着蓝天白云,为他的羊群吹响他最喜欢的《草原之夜》。那些音符从他曾经年轻后来又苍老的唇齿间飞出,像是有生命的精灵一般,在空气中跳跃、回旋,与羊儿的咩咩欢叫,与大自然的各种天籁之声融为一体。就连高空中的鸟儿们也被这美妙的旋律所吸引,一只接着一只纷纷飞来,围绕在他的身边,挥动翅膀,翩翩起舞,欢快歌唱。草原上那红的、黄的、粉的花朵也随着音乐优美摇曳,整个草原仿佛开着一场盛大的舞会。

草原上每户人的牧区都很大,大到看不见其他人影。他是这“牧羊王国”的主人,他的口琴是这里的使者。他的使者将他的欢乐传达给草原的花草,草原的风和云,草原的每一个角落。暮色降临,他又骑上马吹着口琴,把分散的羊群驱赶到一处,在斜阳中簇拥着勒勒车回到帐篷。

有一次,早晨出牧时还是晴空万里的天气,下午就布满乌云,刮起狂风,分散的羊群顿时乱了阵脚,四处乱跑。草原上的羊如果夜里不能归群入圈,是很危险的。老牧人在狂风里驰骋,和狂风作斗争。直到口琴里吹出熟悉的琴音,才把失散落单的羊聚集起来。

老牧人说完叹了一口气,灰蒙蒙的眼睛望着远方,仿佛望着他千里之外的羊群。岁月无情,老牧人的身体渐渐衰弱,不能承受放牧那自由但又艰苦的劳作。终于有一天,他在夕阳下最后一次用口琴给他的羊群吹了《草原之夜》后,和白云般的羊群告别,随儿子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城市。

每个黄昏,老牧人都在这个小广场的角落里继续吹那集结号般的《草原之夜》。他说,他的羊群也许听不见,但它们一定会知道,这个时间,该回帐篷了。

老牧人说完又低头吹起了口琴。这些充满深情的曲子,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他对于那片草原、那些生命以及他自己青壮年在草原上的时光的无限眷恋。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晚风中时,他把口琴擦干,揣到衣服口袋里,冲着我摆摆手,缓缓走远,消失在楼群里。

我愣愣地站在原地,耳边还回荡着深沉的《草原之夜》。大概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吧,它无关距离,却能传递思念;无须言语,却能直抵人心;它不问出处,却能让陌生人之间产生共鸣。就像那次“草原风暴”中,一个小小的口琴,穿透风的力量,就能将牧人的声音传递给迷失的羊群,让它们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