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化视野|以笔为薪,燃烧希望的炬火

——臧克家在重庆的文艺活动

作者:凌孟华 李清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01 08:05:00

截屏2025-06-27 14.36.57.png

1942年8月,重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臧克家提着行李,望向山城那层层叠叠的房屋,眼里不禁流出热泪。

怀着爱国情怀,臧克家寻至张家花园65号(位于今重庆市渝中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在底层靠西的房间安顿下来。这间狭小的屋子,成了他在这座陌生城市的第一个港湾。

1946年7月,臧克家携夫人郑曼乘舟东下,告别了生活4年的山城重庆。这段看似短暂的岁月,却让诗人的生命与重庆的血脉深深交融。

赤子诗心:乡土的深情讴歌者

在重庆的4年,是臧克家诗歌创作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他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作为一名富有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诗人,臧克家在重庆创作出版了《泥土的歌》《国旗飘在鸦雀尖》《民主的海洋》《生命的秋天》等诗集。

在这些诗集中,《泥土的歌》尤为臧克家所喜爱。臧克家偏爱农村的自然景色,1942年完成诗集《泥土的歌》,于1943年在重庆出版。诗集共收入52首诗歌,大部分写于张家花园65号的居所。

诗集《泥土的歌》的出版,使臧克家获得了“农民诗人”的称号。诗集中颇为世人称道的当属《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全诗仅6句21个字,抒写了对广大农民的同情与礼赞,字里行间透露着浓厚的泥土气息。

除了张家花园的居所,臧克家还在重庆沙坪坝歌乐山大天池6号居住过一段时间。

1943年6月,得益于好友余心清的帮助,臧克家担任赈济委员会专员,负责为“难童教养院辅导队”编写《难童教养》杂志。次年,在这静谧的山间,他有感而发,写下诗歌《生命的秋天》和散文《回首四十年》。面对生命的审视与拷问,臧克家不免有些忧郁悲观,可他并未就此消沉。在《生命的秋天》一诗中,他这样向自己呼喊:“我必须再起步向前,时代在飞,我的步子也不容再那么蹒跚。”

创作突围:跨文体书写的探索者

诗名鼎盛的臧克家,在重庆重新拾起了写小说的笔。一个将半生心血都倾注在诗行里的歌者,为何偏在这山城岁月里,让文字改换了韵脚?

或许是因为战时的重庆,太过饱满,太过复杂。那些在防空洞里挤作一团的躯体,那些在嘉陵江畔此起彼伏的叫卖,那些在雾霭中若隐若现的烽火——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单凭诗的骨架已难以承载。

又或许,是诗人自己需要一次蜕变。臧克家在1943年的《生活自述》中提及,“酝酿着,许多许多的片断,几时能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呢?想写叙事诗,也想再试试小说。”在1947年5月发表的《文艺知识》里,他也解释了其中缘由:“我最后的一次试验是在重庆歌乐山上的时候。住在山里,有的是时间和闲散的心境,我读了一些名著小说,它把我心里的一些人物,一些故事,诱动了起来。对于这些人物和故事,诗,显然不合适,或无能为力,我就开始又拾起小说来了。”

在小说创作的岁月里,臧克家的案头总堆着未完的稿纸。在他笔下,一篇篇小说相继问世。短篇小说集《挂红》凭借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在他心中占据特殊地位,也引发了文学界的深入探讨。

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莽原出版社总编辑的碧野,在《评〈挂红〉》中提及,“《小马灯》整篇情调都是美好的。我之喜爱它,有如获得一颗明珠。”但是也直面问题所在“而引为缺陷的,就是当作者以回叙的笔法写到丁莹和王初林七年前所遭受到的虐害的时候,不够沉痛。”所以他认为这颗明珠“尚有瑕疵”。

臧克家虽以诗成名,但仍在小说这片陌生的原野上、在文字的疆域里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赤诚丹心:文艺界民主运动的无畏战士

1944年,日军发动了侵华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一号作战计划”,先后发动了豫、湘、桂会战,从广西北犯贵州,企图打通桂黔大陆交通线,攻克重庆,一举占领整个中国。

同年12月2日,日军占领贵州独山县城,重庆为之震动。与此同时,在四大家族独裁统治下,重庆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臧克家更加积极投入文艺界民主运动:在重庆文化界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通电上,他郑重签下名字;在抨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宣言《重庆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他毫不犹豫地表明立场;他应邀出席毛泽东在张治中寓所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并以笔名“何嘉”写下《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发表于《新华日报》上。

同时,臧克家将对黑暗的不满化作笔端的力量,创作了《人民是什么》《枪筒子还在发烧》《宝贝儿》《胜利风》等政治讽刺诗。他以辛辣的笔调、犀利的言辞直斥当局的腐朽与黑暗,读来令人畅快淋漓。离开重庆前夕,他将这些诗结集出版,即为诗集《宝贝儿》。《宝贝儿》与袁水拍《马凡陀山歌》并称为“讽刺诗的两座高峰”。

当历史的烽烟褪去,笼罩山城的阴霾散尽,臧克家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个文人将生命与时代熔铸成钢的见证。

(作者分别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古文博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