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系列评论

“典”育好作风⑥丨以制度规矩的刚性约束筑牢作风建设的坚实堤坝

作者:张熊雄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01 14:03:45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自然生长的木料要经墨线校准才能取直,开采出来的金属需经砺石打磨方得锋利。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则古训,阐释了一个深刻道理:万物成长需有规矩约束,百炼精钢必赖磨砺淬炼。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在改进作风问题、加强作风建设上,我们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规矩要长效。

要立规明矩,划清行为边界。作风建设的第一步,是拉起“带电的高压线”,充分发挥制度规矩“校准绳”的作用,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立规矩开始,首先制定了中央八项规定,随后陆续出台一系列制度,构建起涵盖从中央到地方、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从日常工作到生活细节、从政治要求到道德规范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制度体系。这种逻辑严密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深化拓展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外延,着力划清行为规矩红线,扎紧织密了从严约束、切实管用的制度笼子,让作风建设从“模糊地带”走向“清晰区间”,为党员干部树立起看得见、够得着的行为标尺。

要严格执行,敢于动真碰硬。制度规矩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严字当头、常抓不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严”的主基调一以贯之,紧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车私用、公款吃喝、餐饮浪费等不正之风毫不姑息,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从严查处,遏制了“舌尖上的浪费”,刹住了“车轮上的腐败”,净化了“会所里的歪风”,防治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使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持续加固。面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我们党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扎实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地落实,让监督的“探头”无处不在,让问责的“戒尺”时刻高悬,让每一项禁令都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每一次问责都传递违纪必惩的清晰信号,着力铲除不良作风滋生蔓延的土壤,切实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保持下去。

要涵养党性,做到心中有弦。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修养是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是需要不断净化、锻造和淬炼。党性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在学思践悟中强党性、提觉悟、升境界,实现作风建设从“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的逻辑进阶,以坚定党性之“本”,塑优良作风之“形”。

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风”;不是“攻坚战”,而是“持久战”。要让制度的“墨线”始终紧绷,成为党员干部心中的“戒尺”,在思想上划出“红线”;要让执行的“砺石”持续打磨,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在行为上明确“界限”;要让党性的光辉持续闪耀,成为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在作风上守住“底线”,以海晏河清的作风建设新气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编辑:向俞璇 张熊雄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