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秀山溪口镇:构建立体产业矩阵挑起集体经济“金扁担”
作者:白旎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01 17:21:42武陵山脉余韵悠长,土家歌声绕梁千年。作为秀山民歌《黄杨扁担》的发源地,近年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溪口镇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山顶银花、山腰生猪、山脚稻蛙”特色产业规划布局,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一幅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
银花漫山织锦绣,从“千株摇曳”到“三产融合”的蝶变
苗龙村的山峦间,漫山遍野的山银花如雪似金,编织着增收致富的梦想。近年来,这里掀起了一场“银花革命”——通过种植技术革新,每亩植株密度从120株跃升至160株,率先在全县叩开“亩产千斤花”的丰收之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企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有效调动农户参与5000亩山银花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为让山银花价值更上一层楼,溪口镇采用“公司+村集体”发展模式,投资320万元在苗龙村落地山银花加工厂。杀青、烘干、分拣,经过一道道工序,初绽的山银花蜕变为附加值更高的商品,依托秀山电商物流体系发往全国各地。而当山银花烘干季的热气渐散,山银花加工厂赓即为桂花、中药材等产品继续忙碌,成功破解“一季忙碌三季闲”的困局。如今,这座山间工厂实现年创收94.6万元,为村集体注入3万元活水,让“金银花开”真正成为“金银入户”的生动注脚。
生猪欢歌奔富路,从“支部引领”到“股民分红”的共鸣
龙洞社区的山腰上,一座现代化生猪代养场拔地而起,如同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近年来,溪口镇积极争取各级帮扶资金,在龙洞社区发展生猪代养场,首创由村集体直管的代养模式,并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改写居民的致富方程式,形成了“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技术托管、农户三重收益(土地流转金+劳务报酬+收入分红)”的可持续增收模式。同时,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年出栏生猪4000头,实现净收入864万元、净收益110万元,为脱贫人口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年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
每到岁末,龙洞社区的分红大会格外热闹。2025年春节,村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集体经济发展硕果,共享21万元分红喜悦。猪圈里的哼哼声,化作集体经济壮大的鼓点,敲出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的和谐乐章。
稻蛙和鸣奏新曲,从“一田一收”到“每亩万元”的跨越
在五龙社区的稻田里,青蛙在稻秆间跳跃的剪影与稻穗低垂的弧线,正谱写出一曲灵动的田园协奏曲。溪口镇党委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让这场始于田垄的生态革命激荡起创新涟漪——通过“党建+产业”双轮驱动,30万元定点帮扶资金精准落地,如春泥般滋养着稻蛙共生的梦想,助力稻蛙共生特色产业在田畴间拔节生长。搭建“党支部+种养殖大户+农户”三位一体模式,农服中心的党员们化身“田保姆”,把办公桌搬到田埂上,并邀请水产专家踩着晨露开课,在齐腰深的稻田里传授青蛙疫病防治技巧。天然的“生物卫士”守护着稻穗的成长,零农药的“蛙田米”以每公斤40元的身价跻身高端市场。同步收获的亩产3000斤的青蛙,乘着冷链车驶向各地商超。蛙稻共生的生态故事共同编织成土地亩均产值突破5万元的致富画卷。金秋时节,稻浪与蛙鸣交织的“一田双收”模式,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土地租金收入,真正实现了“生态变现”的乡村振兴愿景。
从山顶银花的雪白到山腰生猪的油亮,从山脚稻蛙的翠绿到群众脸上的红光,溪口镇以“全镇一盘棋”的智慧,将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书写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时代华章。
编辑: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