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丨一颗“荔枝”话作风
作者:刘桂池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5-07-02 10:57:15前段时间,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该剧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典故为原型,以运送荔枝为线索,讲述“一个古代基层干部”的艰难挣扎历程。
尽管该剧披着“轻喜剧”外衣,但结合官场现象来看,很多情节值得深思。荔枝之轻,折射作风漂浮之下基层难以承受之重。
一颗“荔枝”,折射“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现象。在唐代,长安本无鲜荔枝。因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极难保鲜。生产荔枝的岭南,远在长安几千里之外,以当时的运输效率,运鲜荔枝可谓“难于上青天”。但杨贵妃无意间一句感叹“想吃鲜荔枝”,引发上命下从的“蝴蝶效应”。经费预算、人员调度、交通保障、储存保鲜……对于任务执行者来说,运荔枝繁琐至极,令人濒临崩溃。
“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现象的症结在于脱离实际、决策随意。反观现实,尽管“想吃鲜荔枝”的极端情形少见,但不切实际的盲目决策时有发生。如,前不久被通报的“招牌禁用红蓝黑”“杂草限高10厘米”“斥巨资建设仿真椰子树”等事件,也在某种程度反映某些官员“想吃鲜荔枝”的冲动。
一颗“荔枝”,折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在剧中,为完成荔枝运输任务,沿途众多人员被牵涉,特别是基层百姓,被官方要求“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添赋役负担。明面上是官府“劝导百姓捐款,以助荔枝之运”,在实际执行中,演变为“巧取豪夺”,百姓家中财物被大肆搜刮。
在《长安的荔枝》大结局中,“左相”指出“右相”借转运荔枝之机大肆敛财。名义上要求百姓为转运荔枝出钱出力,暗地里却将募集的财物中饱私囊。这段情节,映射到正风反腐的当下,同样发人深思。据权威媒体披露,在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过程中,一批“蝇贪蚁腐”“硕鼠蠹虫”被曝光。将医疗设备视为个人“提款机”的有之,从校园餐里“捞油水”的有之, 以“蚂蚁搬家”方式侵吞惠民补贴的有之……以隐形变异方式损害群众利益,本质上与剧中“借荔枝之名、行贪腐之事”并无二致。
该剧对故事结局的处理,同样耐人寻味。《长安的荔枝》原著忠于历史典故,“让贵妃吃到了鲜荔枝”;而剧中,荔枝虽然也运到了长安,但玄宗剥开荔枝时,果肉已腐坏变色。结局的大胆改编,非常契合当下正风反腐的时代背景。这也是从人民史观的角度,对历史故事的重新审视:违背人民意愿的“政绩”,必然走向失败和消亡。
当然,历史本身早已作出注脚。杨贵妃从入宫到“安史之乱”后缢死马嵬坡,不过十余年。在她离世50多年后,诗人白居易写下《长恨歌》,一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与杜牧笔下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遥遥相对。曾经,五千里接力转运荔枝,只为博得贵妃一笑;如今,马嵬坡前军队不听命令,逼迫玄宗赐死贵妃。反差强烈,令人感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长安的荔枝”犹如一则警世寓言,以一颗荔枝的微观视角,折射中观层面的社会运转、甚至宏观层面一个朝代的兴亡规律。这颗“荔枝”让我们真切认识到,“为基层减负”的意义、“树牢正确政绩观”的意义、“维护群众利益”的意义。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当下,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密切联系群众,谨防“想吃鲜荔枝”的政绩冲动,坚持以实干实绩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编辑:向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