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丨一碗面的深思:严防“舌尖腐败”,也要守住“人间烟火”

作者:左琳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02 14:46:11

1751354678873.png

近日,一则处罚通报在网络刷屏:某银行两位客户经理与贷款客户在街边小面馆共进午餐,吃的只是每碗10元左右干扣面,饭后客户顺手买了单。结果两名客户经理各被罚款3000元,支行行长被扣1000元绩效,原因是“违规接受客户宴请”。

三碗总价不过几十块的干扣面,换来银行员工几千元的罚款——这一纸通报,如一颗投入舆论深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当处罚金额达到餐费的数百倍,群众的质疑声浪越来越大:反违规吃喝的利剑,是否在“层层加码”中偏离了靶心?

一碗面、大罚款,恰不恰当?

虽然涉事客户经理与请客的贷款客户构成“管理服务关系”,但因为吃客户一碗面就受到这如此重罚,其问责的标尺已然失衡!这般雷霆手段,看似是管理者积极作为,实则是懒政思维下对政策的误读、对民生的漠视,用简单粗暴代替精准治理,拿形式主义掩盖能力短板。纪律的真谛从来不是罚得越重越好,而是罚当其过、教在根本。若只因吃碗面就重罚,非但无法筑牢纪律堤坝,反将形成人人自危、“谈吃色变”的寒蝉效应。

当执纪走向极端,也会失了应有的客观公正。纪法的利剑,从来不是指向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社交,而是精准刺向那些试图用温情脉脉的面纱包裹权力寻租、利益勾兑的行为。在违规吃喝的定性中,需区分“宴请”与“正常社交”的本质差异;在量纪处理时,更要思考“力度”与“温度”的平衡。

真腐败零容忍,必须严惩不贷!

近年来,违规吃喝屡禁不止,已成作风建设中最顽固的“钉子户”之一。部分党员干部将酒桌异化为“办公桌”,信奉“酒杯一端,纪律放宽”的灰色哲学。更有甚者,让违规吃喝上演“变形记”:从私人会所转向企业食堂,从城市包厢躲进农家小院,甚至出现“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吃本级吃下级”。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对纪律的漠视与侥幸心理的蔓延。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此类行为,绝非简单的作风小节,而是权力变现的腐败温床、资源交换的利益通道。对此等碰底线红线、严重污染政治生态的真违规、真腐败,必须利剑高悬、露头就打!无论披上“人情往来”的“隐身衣”,还是藏身“工作便餐”的“青纱帐”,一经查实,定当严惩不贷,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形成强大震慑!

别误伤!守住人间烟火的温度

公职人员聚餐必须控制在三人以内、餐费必须AA……当前有一些对整治违规吃喝的歪曲解读,无疑是矫枉过正、草木皆兵,不仅曲解了政策本意,更可能影响正常交往、扼杀经济活力。整治违规吃喝绝非禁止正常交往,整治是为防住腐败,而非防住人间烟火。正常餐饮消费是民生的底色、人性的温度、经济的脉搏,整治违规吃喝应区分“腐败红线”与“生活绿灯”。

将市井巷陌的寻常交际等同于权力寻租,把正常的人情往来简单定性为利益输送,这种“宁可错杀三千”的执纪思维,本质上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教条化理解。真正的廉洁生态,不是在“谈吃色变”的恐惧中生长,而是在“红线清晰、烟火温暖”的土壤里扎根。只有在监管既能识别豪华包厢里的茅台,也能理性看待街边面馆的一碗干扣面的时候,纪律才能真正彰显公信力。

当“违规吃喝”的边界被厘清后,城市街巷终于重新飘起久违的饭菜香,而这烟火气里,藏着最真实的民生温度。


编辑:熊冬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