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中国组织人事报看重庆|璧山区建设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 全链条托举人才创业梦

作者:张盛超 郑绪君 冉西臣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发布时间:2025-07-02 16:04:31

“从品种选育到质量溯源,现代农业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技术创新。”返乡创业的重庆橘为农业创始人李文婷是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前科研人员。她的蜕变,正是璧山区聚焦“从哪来”“如何创”“留得下”,做好乡村人才引、用、留的最佳注脚。

近年来,璧山区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在七塘镇试点建设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打造集人才认定、产业讲堂、创业试验、创意孵化、人才栖息于一体的综合场景,全链条赋能乡村人才创新创业,集聚一批农业科学家、乡村经理人、高技能人才等“新农人”,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从哪来”:创新“政策磁场+分类评价”引才机制

大学毕业后,在创新创业学院乡村人才政策支持下,李华决心扎进田间。但现实很快给这个“新农人”上了沉重的一课:试种的蔬菜个头小、卖相差,产量更比邻地低三成。

当同行质疑“大学生种地不如老把式”时,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帮助李华链接农科院所专家资源,最终揪出症结——经年累月的化学药剂滥用,导致土壤酸化板结严重。

李华在全区首创轮作休耕模式,将绿肥作物纳入种植体系。改良后的地块蔬菜产量显著提升,翠绿的菜叶成为收购商争抢的“免检产品”。

李华还研发了“杂草秸秆还田”“尾菜生态回田”等实用技术。受益于璧山乡村人才评价体系,这位青年不仅获评农民高级技师职称,更被纳入区级人才计划予以支持,成为持证上岗的“现代职业农民”。

通过“政策磁场+分类评价”双轮驱动,璧山区持续优化人才回流机制。一方面,高度重视返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回乡创业,定期摸排重要群体,建立外出人才信息库,出台系列支持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激发人才回乡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另一方面,创新开展乡村人才差异化评价,以实绩为导向,灵活采取积分评定、项目代评、赛事选评等方式,分领域对乡村人才开展专项能力考核认定。按照人才认定结果,常态化为人才提供服务申请或需求办理。

聚焦“如何创”:打造“产学研用”全周期育才模式

果琳生态的玻璃温室内,30余种特色番茄挂满枝头。“我们的产业学堂正在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果琳生态创始人秦洪伟介绍,“经过系统培养且通过考核的学员,将有机会成为生产基地合伙人,也能在创业时获得资金与渠道支持。”

作为创新创业学院产业学堂的田间基地,这个占地超千亩的果琳基地,已构建起“做中学”的培养体系:在技术能手指导下,学员们参与番茄从培育到销售的全流程。这种贯穿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已培育出多名具备创业能力的农业人才。

今年以来,璧山区以建设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为契机,就近整合一批种植基地、直播小院、智慧农场等资源,开展产业实践大学堂,聚焦番茄种植、直播、农文旅等产业领域,探索“人才培训跟着生产经营走”,推行全产业链小班教学,构建“技术端—生产端—经营端—销售端”四端融通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学成创业—生成产业”良性循环。

果琳基地不远处,是渝西蔬菜研发中心和科创中心。作为创新创业学院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它集成设施蔬菜育苗栽培、品种展示、试验示范、成果转化、科普教育五大功能模块。平台已与中国农科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20余个涉农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汇聚16个农业专家团队,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1项。

国隆集团负责人表示,将以两大中心的设施蔬菜基地为核心,划设高标准种植大棚作为乡村人才“试验田”,提供种苗供应、农资配送及智能农机服务,打造乡村人才项目概念验证与产品中试平台,向人才低成本、便利化开放。

聚焦“留得下”:构筑“事业+生活”双栖留才港湾

近日,金浪涌动的油菜花海中,西南大学(璧山)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的研究生正记录着作物长势。该工作站自成立以来,以西南大学廖和平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通过政校地产学研融合模式,累计承担国家级、市级项目60余个。

为让专家学者在这里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璧山区在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范围内,加快打造人才乡村旅居式创业办公场景,设立乡村“专家小院”,满足会议办公、交流研讨、研学休养等多重功能,为专家人才工作学习生活提供配套支持。

同时,璧山区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载体,建立乡村人才服务站,推出60余项乡村人才服务事项,定期发布机会清单、场景清单,常态化举办乡创沙龙、人才“村晚”、人才“村跑”等活动,链接各类金融资源下乡入企,吸引一批“乡创客”“乡村CEO”在这里创新创业。

“今年,我们将在璧山江家坪艺术农旅创新区布局MOJ咖啡,通过‘乡咖+’模式打造网红打卡地,赋能当地农文旅发展。”MOJ咖啡创始人朱齐鹤在2025新商业消费场景大会上宣布。

这些兼具产业价值与美学体验的项目,正是璧山构筑“事业+生活”双栖生态的生动实践——在江家坪艺术农旅创新区,“专家小院”与“大自然工位”比邻而居,农业科学家端着咖啡与“乡创客”探讨项目落地的场景将成为日常。

编辑:王诗雨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