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戚队长家的炕洋芋
作者:蔡小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02 19:56:15戚队长其实是个村民小组长,五十多岁,精干务实,当地村民都习惯叫他戚队长。
戚队长的家属秦大姐见人一脸笑,弄饭菜在当地更是一把好手。无论哪家的红白喜事,“滚厨房”的一定有她,蒸菜、烧菜、炒菜、炖菜,一样不会落下。她家里人多的时候,还会办“八大碗”,加上一锅井水豆花,人们围坐在两张八仙桌上,吃土碗菜、开土玩笑、谈乡土事,无拘无束,好不安逸。
脱贫攻坚期间,我在该村驻村扶贫。驻村要“三在村”(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当时村里没有食堂,我们工作队就自己做饭,两个简单的小菜加上一锅米饭就可以将就一顿。工作队的几个人炒菜都是“菜鸟”,加之,天天进村入户,了解农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经常很晚才回到驻地,饭点也不准时。
我们常常是早上七八点钟就开始入户,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就医上学等情况,宣传各项扶持政策。村民下地干活了,就去田边地角找。不知不觉快要到饭点了,戚队长家的厨房在一个大土墙屋子里,一个很大的柴火灶上架着大铁锅、炒菜锅、锑锅。一个大石水缸起码用了几辈人,那把铁菜刀古色古香却又磨得溜光蹭亮,墙壁变得有些发黑了,一切都显得有些陈旧。但处处干净整洁,透着熟悉的烟火气。
还没进屋,厨房便传来“沙——沙——沙”的声音,铲子与锅的摩擦此时很有节奏。这一定是秦大姐又在炕洋芋了,当地都把土豆叫洋芋,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人们都笑我是个“山洋芋宝”,一辈子都吃不腻洋芋。确实,我对洋芋情有独钟,洋芋丝、洋芋片、洋芋团、洋芋泥都特别喜欢。秦大姐炕的锅巴洋芋,常常让我一吃就是一大碗,回味无穷。
等把洋芋带皮煮熟,倒进筲箕凉一会儿儿,秦大姐便在那儿熟练地剥皮,不一会儿儿,一大盆洋芋就退去土黄色的外衣,白生生挤在一起。
戚队长八十多岁的母亲已经把灶膛里的火烧起来了,火苗跳跃,把人的脸映衬得红光焕发。大娘是个喜乐的人,大家都喜欢跟她摆家常。有人说:“大娘,你看起来又年轻几岁了”,大娘边拨弄灶膛里的柴禾,边笑眯眯地回答:“那倒好哦,老了,没得用了,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做事了”
炕洋芋并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技巧,也不追求昂贵的食材搭配,关键是要掌握好火候。秦大姐往锅里倒入适量菜油,稍有油烟冒出时,放入剥好的洋芋,用铲子把洋芋摊开,尽量让每一个洋芋都能贴到锅面,隔一会儿儿,秦大姐又翻动几下,这样才能让洋芋内外受热均匀。锅里洋芋滚动的声音逐渐清脆起来,这声音像信号,戚大娘默契地掌握着火的大小,一会儿儿把柴块拨开,让火小一点,一会儿儿又添加一点小柴禾,让火稍大一点。
等到洋芋变成金黄色,锅里发出轻微的噼啪声,洋芋也就炕得差不多了。倒进一大勺自家做的渣海椒,翻炒几下,洒下一些葱花,洋芋就起锅了,连空气中都好像弥漫起一股独特的香气,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
戚队长一家对人特别热情,有时候,附近的村民到戚队长家来,遇到吃饭的时候,一定会被留下吃了饭再走。大家坐一桌,边吃边交谈,洋芋宝总是最先完的一道菜。一些村民来时思想上还疙疙瘩瘩的,经过一席温馨的话语,在一碗炕洋芋宝的滋润下,心情云淡风轻起来,关系更加友好真诚,熟悉的烟火味放佛成了大家心灵相通的密码。
驻村的日子很寂寞,特别是冬天的晚上,漫长难熬。我们爱去戚队长家里围坐一炉,谈农户的事、讲家里的事。尽管屋外寒风凛冽,我们却暖意融融。
我早已不再驻村,回原单位了。但隔一段时间,戚队长还会打电话向我问候。如果回去,一定有摆不完的话题,戚大娘也总会嘘寒问暖,那份温馨依然如故。
炕洋芋与老灶泥最朴实的烟火味,把我的思念留在了那个山村。
作者: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丰都县作协会员
编辑:范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