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全市首批!6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完成

重庆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

作者:刘翰书

文章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发布时间:2025-07-04 07:31:02

7月2日,全市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集中授牌活动在市水利局举行。这是重庆首次开展此类交易,也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中单批次数量最多、类型最全、金额最大的交易。

当天集中授牌涉及北碚区胜天湖、綦江区山溪三美、南川区金花、武隆区杨柳塘、城口县排山、秀山县兴隆坳等6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交易金额2.34亿元,撬动绿色金融信贷支持6.1亿元。

“这标志着我市在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7月2日,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处处长郭宏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道。

目前,重庆正以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完善水土保持工程政策体系,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创新水土保持绿色金融信贷模式,推动水土流失治理由单一渠道的政府投资向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转变,逐步建立水土保持“治理—转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高标准治理吸引社会资本目光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地形起伏大、降雨充沛、土壤抗蚀性差,水土流失易发多发,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8.3%,既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也远高于长江流域平均水平,是长江流域及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长期以来,我市水土流失治理主要依靠单一财政投入,治理任务重、成果巩固难,难以满足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要求。”郭宏忠透露。

近年来,全市每年投入近3亿元,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居系统治理、高标准治理,通过效益示范、模式推广、产业联动等途径,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治理一条、改善一方、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

比如,潼南区在202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中,就充分发挥项目“乘法效应”,通过“治理+土地+产业+分红+技能+就业”联动,实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档升级,撬动社会资本2200万元,盘活闲置土地,培育花椒、柠檬产业3000余亩。

奉节县在柳池小流域治理中,通过实施坡改梯800余亩,配套解决灌溉用水、地力提升、运输不便等难题,增强经营大户信心,引导其自主投入资金700万余元种植脐橙4.5万余株,推动脐橙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永川区在推进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中,通过打造高品质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展示区,吸引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参观、研学,并借此吸引社会资本,计划投入2亿多元在园中建设全国最大的水土保持科技馆。

生态产品价值合理高效“变现”

历年来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促进了水源涵养,减少了土壤流失,还让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实施过程中,我市还充分发挥资金综合效益,同步推进治理单元内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

这样一个“闭环”,不仅让生态功能得到修复,更让生态产品价值得以体现,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简而言之,这类交易的实质就是生态产品和生态价值的“变现”过程。

比如,北碚区选择的交易对象胜天湖小流域位于金刀峡镇,拥有胜天湖、偏岩古镇、金刀峡景区等优质资源。近年来,北碚区在胜天湖小流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投入4110万元,使该流域水土保持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每年吸引近100万人游玩,具备蕴含优质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产品属性。

“由于此前我市从未开展过此类交易,价值核算、交易流程、要点细则都亟待厘清。”郭宏忠介绍。

去年底至今年初,市水利局组织区县赴开展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地浙江安吉,以及其他开展过同类交易的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在水利部相关司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指导帮助下,于今年3月确定首批6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对象,并找准第三方评估机构、专业交易平台、政策性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展价值转化交易试点。

比如,南川区金花小流域200亩土地范围内生态产品的5年经营权,通过量身定制价值转化工作方案,按照“核算—确权—评估—公示—竞价”五阶段流程,最终被南川区巨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60万元取得。南川区同步建立了资金监管体系,设置5年评估期,确保60万元交易款精准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等范畴。

秀山首单交易选取了兴隆坳小流域范围内3000亩生态茶园3年经营权为交易对象。因为当地主产的“秀山茶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提升了生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本次交易中不仅实现溢价,从初次评估的380万元上升到最终交易的420万元。

又如,城口县选取排山小流域为试点,系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资产确权、公开交易、融资担保等工作。县政府将财政资金投入水土保持治理所产生的生态产品价值增量,划拨给县属国有平台公司,实现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可抵押的资产,在重庆土交所平台以221.28万元成功交易排山小流域文化服务5年经营权。

郭宏忠表示,6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是我市首次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中单批次数量最多、类型最全、金额最大的交易,也是我市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成功实践,将有力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将促进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全市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的收益和融资信贷,都将用于辖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发展,使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形成水土保持“治理—转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比如,城口县排山小流域明确交易收益的60%用于水土保持治理、40%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融资贷款用于水土保持和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水土保持项目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交易各方共同受益。

北碚区胜天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3年经营权交易,不仅创下了全市首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经营权市场化交易纪录,还将带动胜天湖村研学、露营、民宿等新业态发展,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50个,助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约3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西部地区最大一单同类交易,綦江区山溪三美小流域不仅交易金额达到1.38亿元,还突破传统融资模式单一依赖企业资金流水或土地房屋等抵押品的“固有思维”,撬动了2.1亿元的绿色金融信贷资金。

根据规划,这1.38亿元转让资金已经形成分配机制:50%用于山溪三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提升,30%用于所涉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20%用于所涉村集体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贷款的2.1亿元也将用于全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

“接下来,重庆市将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引领,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认真总结经验,将交易模式推广至更多领域,通过强化生态产品培育、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模式等对策措施,有效盘活水资产,做好水文章。”郭宏忠说。

编辑:王诗雨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