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监红心映乡村|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李桂林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04 09:42:15大巴山腹地,重庆市城口县巴山镇立新村如一枚苍青的核桃,蜷缩在海拔800米的褶皱里。这里的山是位固执的老石匠,用亿万年的刻刀凿出犬牙交错的峡谷,九山半水半分地,集中连片土地不超过50亩,耕地碎片般散落在62.45%的陡坡上。
在垂直海拔上百米的生存梯度带上,2个矿业公司散发着些许光亮,几个微型企业正在进行艰难的“光合作用”。受地形、海拔、面积等影响和限制,微型企业只能自给自足。这种环境下,怎么来发展产业?集体经济如何创收?乡村又如何振兴?
作为驻村工作队,我们联合村“两委”在深度剖析立新村资源禀赋与矛盾症结后,锚定三个战略支点重构发展路径:将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嵌套于“股权联结—劳务整合”的复合模型中,分为三条发展路径。一是入股分红,二是集体劳务,三是碳汇交易——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紧接着就是召开各种会议,通过会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论证可行性。最终,三条路径得到了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广大群众的认可。
在明确了具体实施和执行的方向后,我们决定选取两家盈利状况良好的矿业公司,作为实践突破口。这两家公司资金实力雄厚,若能在此取得预期成效,后续发展便能水到渠成,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将得到稳定保障。然而,合作的开端并不顺利,洽谈不顺利,初次探索以失败告终。但开局不利并不意味着结局不佳。时间紧迫,若条件不成熟,只能暂时搁置,另寻出路。
我们坚信,入股分红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正确途径。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另一家公司——城口县高发钡矿有限公司。经过两轮艰难的洽谈,双方最终达成合作协议,村集体以50万元资金入股该公司,成功打开了工作局面。乘胜追击,我们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持续推进入股分红工作:投入50万元试点资金入股城口县巴山养鱼专业合作社;将19万元到户产业资金投入城口县正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用生猪股权化改革手段,投资15万元入股城口县鸿利生猪养殖场;在政府党委会上积极汇报争取,成功获得36万元用于入股附近村的冷水鱼养殖项目。以上所有投资均按照年利润6%的比例进行分红。至此,第一条发展路径得以稳固推进。
第二条路径即村集体化身“农田管家”。2024年通过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受益价值5万元,同步撬动县农委3万元土地培肥专项资金,形成“防病+养地”的套餐化服务。从项目争取到落地实施全程自主运营,不仅让资金在村域经济内循环,更培育出懂技术、会管理的本土农服队伍,为后续承接更大规模农业服务项目埋下伏笔。
第三条路径就是用碳汇经济激活生态资本。在全国温室气体资源减排注册登记系统级信息平台的1858亩林地上,正悄然上演“绿叶变金叶”的生态魔术。这片相当于173个标准足球场的森林资产,已具备开发CCER项目的底层条件。这种“不砍树能致富”的创新模式,既厚植了生态家底,又让村民共享“空气变现”的红利,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24年留有遗憾,没有和矿业公司洽谈成功。2025年通过转变思路和方式,继续推进入股分红项目洽谈。驻村工作队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说干就干。在巴山镇党委、政府的统筹下,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化身“山路谈判家”,借助产业路修建,经过6轮洽谈,最终将重庆市鲁渝矿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矿后经过的运输线路按比例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分红范畴。这场“资源变资产、通道变财道”的变化,让机械的轰鸣声转化为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
当驻村工作进入倒计时,鬓角的几丝白发已与立新村的青山融为一体。两年来,我们每一步都踏出“事不避难、行不避险”的担当。如今,村集体账户数字的跃升背后,是本土技术服务队的成长,是1858亩碳汇林积蓄的绿色动能,更是全体村民“人心齐、泰山移”的生动写照。站在新起点眺望,这条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乡村振兴之路愈发明朗,生态碳汇交易市场春潮涌动,资源入股模式释放乘数效应。正如驻村日志扉页所写的“越是群山阻隔处,越要造出通天塔”,这个城口县西北部小山村的乡村振兴美好前景必定实现。
(作者简介:李桂林,男,汉族,研究生学历。2023年5月至今,任城口县市场监管局派驻城口县巴山镇立新村第一书记。)
编辑:胡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