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中国矿业报看重庆|“生命禁区”的叩问!重庆地矿局136队在藏北高原寻找国家急需的矿藏

作者:高原 杨青 王晓曦 李明华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报发布时间:2025-07-04 12:37:09

藏北高原,海拔5000米的苍穹之下,稀薄的空气仿佛被无形之手抽空,凛冽罡风裹挟着砂砾,如同千万把锉刀,不停歇地雕琢着裸露的山岩,在这片被称作“生命禁区”的冻土深处,埋藏着大地的宝藏。重庆地矿局136地质队的党员先锋队队员们,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热忱,正一寸一寸地叩问,寻找着大地深处可能蕴藏的宝藏——锑矿。

破晓前的出征

当破损的玻璃窗透进第一缕灰白晨光,宣告高原新一天的到来时,地质队员们在睡袋中艰难辗转起身。驻地炊事员早已备好早餐,这看似简单的食物,却是他们对抗高原严酷环境的能量基石。

队员李明华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餐,便开始仔细检查设备,整理背包。地质锤、罗盘、GPS定位仪、采样袋等工具依次摆放整齐,水和干粮也准备充足。他的脸因长期暴露在高原环境中,冻得紫黑,嘴唇干裂泛着血丝,却依然坚定地说道:“今天继续追索矿化带。”

越野车沿着崎岖山路向锑矿区域进发,在冻得硬邦邦、起伏不平的荒原上剧烈颠簸。车窗外,灰褐色的冻土一望无际,稀疏枯黄的草甸被寒风吹得紧贴地面,远处连绵的雪山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目的白光,壮丽的景色中透着无尽的荒凉。

当道路崎岖到车辆无法通行时,队员们毫不犹豫地下车徒步前行。高原稀薄的空气如同沉重的枷锁,每走几步便气喘吁吁,胸口仿佛压着千斤巨石。他们互相搀扶,在陡峭的山坡上艰难跋涉。突然,乌云密布,寒风骤起,冰雹夹杂着雪花劈头盖脸地砸下。队员们迅速戴上帽子和护目镜,顶着风雪继续前进。在藏北,这样的天气变化早已是家常便饭,队员们也早已习以为常。

终于下到沟底。眼前赫然呈现一大片醒目的灰色岩石带——这正是他们追踪的热液蚀变带。队长高原喘着粗气,掏出罗盘,测量断裂带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并在野外记录本上勾画着草图。

探寻矿脉的惊喜

“砰!”锤头砸在坚硬的硅化蚀变岩上,手臂震得发麻,岩石只崩落一小块。连续几锤,才敲下一块拳头大小的岩石。

队员们仔细观察断面,放大镜下,灰色的岩石基质中,清晰地嵌布着无数针状、放射状集合体!它们闪烁着强烈的金属光泽,如同暗夜星辰被揉碎了撒在石头上——正是典型的辉锑矿!

“队长!辉锑矿!星点状、针状!我们找到了,我们找到了……”队员们激动地抱在一起。

发现辉锑矿后,队员们迅速展开下一步工作。他们用罗盘测量地层走向和倾角,用GPS定位仪记录坐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一处露头较好的矿脉前,队员们小心翼翼地采集样品,用地质锤敲下矿石样本,轻轻放入采样袋。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队员们立即蹲下身子躲避风沙。风沙过后,他们继续投入工作。

队员们沿着矿脉深入勘查,用地质锤敲击矿石,仔细观察矿石的颜色、纹理和结构。他们发现,这里的锑矿石质量较好,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在此过程中,党支部书记竺林和领队高原互相配合,手持地质罗盘,仔细测量着矿脉的走向和倾角,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一个数据。队员赵昆洋则负责在图上精确标定位置,何朕负责采集标本……

然而,高原的天气如同孩子的脸。一阵狂风毫无征兆地席卷而来。“暴风雪!快!快!快!下撤到背风坡!”队长高原当机立断,声音在呼啸的风雪中显得有些模糊。大家立即收起仪器图纸,顶着扑面而来的风雪和刺骨严寒,艰难地向最近的一处背风岩壁转移。风雪越来越猛,每一步都像是在与无形的巨手抗争。好不容易躲到巨大的岩石后面,队长高原迅速清点人数:“一个也没少!大家都没事吧?”队员们喘着粗气用力点着头。

发现宝藏的渴望

回到驻地,用完晚饭后,在昏黄的灯光下,队员们迎来了一天中思维最活跃的时刻。尽管身体有些疲惫,但白天的发现让他们精神亢奋。

高原将观察点、数据、矿化点等信息一一连接、对比、分析;赵昆洋伏在行军床上,整理着密密麻麻的野外记录本;何朕在一旁,仔细地整理、核对、包装着白天采集的岩石标本和沉重的样品袋……他们用纸笔、用思考、用积累的经验试图解开深藏的矿藏密码。

找矿立功,不仅是个人的梦想,更是地质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他们对地质事业最真挚的热爱与追求。

编辑:罗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