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郝安专栏|独领风骚之小暑赏析:热风吹雨洒江天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07 07:00:00

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北回归线向赤道回撤,当运行15日抵达黄经105度,一脸阳光叠加一身朝气的小暑,就热情洋溢,举步生风,一路蹦跳着,扑进了万物并秀、各守其色的季夏。

一个夏季,分三段。立夏和小满,是孟夏,也叫初夏;芒种和夏至,是仲夏,也叫半夏;小暑和大暑,是季夏,又叫暮夏、晚夏和杪夏。季夏意味着起承转合,又一个季节开始从树梢的枝头褪去,小暑也就成了夏天的小尾巴。

暑者,上下皆日,中间为土。土地上下都有炽热的日光,意思是上面有日头晒,下面用火在煮。原来,暑的造字本义就是热;再进一步,热如煮物也。所以无论说文解字,还是直白理解,暑,都是表示炎热的含义。

暑字前头加个小,能不能也如字面理解,是因为这时候还不到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小暑大暑究竟孰弱孰强?对此,气象先生宋英杰有句历历可考且生动有趣的名言,小暑大暑其实经常是没大没小的。

实际情形也正是这样。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名不虚立,凭着强盛的热力完全压制了小暑;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徒占了个大字的大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小暑在这个回合小胜;也有一些年份是小暑复大暑,上蒸加下煮。小暑大暑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打了个平手。

气象权威部门也有一项统计,近几十年来,全国近30%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纪录,诞生于小暑期间,大暑节气的极端最高气温占到26%。高温、雷暴、台风,是这一时节的常客。可见小暑热如煮物的实力还真不能小觑。

热兮热乎,如蒸如烘。但问题还是来了,小暑大暑既然更多的时候铢两悉称,无论伯仲,那小暑大暑前头的小和大又作何解呢?

在二十四节气中,黑白分明的冬至和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两极,几个冠以大小的节气设置和命名逻辑,都和这两个极致的节令相关。具体来说,夏天的两小两大(其中大满易名芒种)拱卫着夏至,冬天的两小两大拱卫着冬至,也因此构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阴阳二极。

有古籍曰,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这也正应了中华文化天道有序、万物有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传统理念。

通观万事万物,大小只有相对的意义。小积为大、大成于小,小中有大、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大小互为前提。气温的小暑大暑,从全国的平均值来讲相差无几,一般也就在毫厘之间;但到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的时候,因为有物候大雨时行的捧场助阵,带给人的体感更闷热,更难以忍受,故称其为大。而先期小暑的小,准确理解就是个开端,提醒一年中最热的桑拿天已经到来,但湿热的极端程度究竟几何,还未见分晓。

雨热同期,暑热来袭。伏天一般在小暑这个节气开启。接着,虽也有很少几个区域与世不“蒸”,但大部分地区都要经受闷热、炙热、酷热、燥热的烤验。这个时节,也最是庄稼与土地纠结深入、阳光与作物缠绵亲近的时候。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粗犷而又细腻的二十四节气,原来是藏着大智慧的。初识不觉为深,久处不觉为浅。一如大有讲究的小暑命名,原来它是成心把累累硕果留给大暑,含蓄蕴藉、隐忍谦逊,但求事功、不事张扬。

不可小觑的小暑,每日里风风火火,传达出夏的喧闹,也表现出火热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它在时刻准备着,向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

从浅夏、半夏到晚夏,小暑天的每一个日子,都阳光充足,雨水充沛,风景充美。一切生命都处在最努力、最出色的进行时,洋溢着生长的喜悦和希望。

66年前,66岁的毛主席留下一首史诗般的《七律·到韶山》,便离开久别重归的故乡,于几天后的6月29日从九江下船,上了庐山。

其山九叠,川亦九派。高三千三百六十丈,山四方,周四百余里的庐山,怀灵抱异,苞诸仙迹,匡庐奇秀甲天下。从韶山到庐山,正值小暑节气前后,主席登临纵目,凭栏远眺,看到了一个雄奇壮阔的世界,有感于生意盎然的江山如此多娇,不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遂挥笔赋诗,乃成此律,题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六七天时间,连作两诗,可见诗人当时是如何的才思泉涌、诗兴大发。郭沫若郭老评价说,壮丽的客观风物与博大的主观情感交融,因而凝结成了那样博厚、高明而悠久的结晶。并指出,这首雄伟超迈的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也使你庐山的真面目将更加显豁地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一句描山,一句写人。首联从动态入手,一个飞字,一个跃字,恰似天外飞临长江边,以崚嶒之势,凌空突兀,拔地而起。这是静境动写、以动见静的纪实,却把山写活了,登山者盘旋而上,其豪迈振奋的独特感受也情不自禁喷薄而出。在这里,山的气势和人的精神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山飞人跃、备极生动,峥嵘叠复、形神俱动的奇伟形象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句扫描海外世界,一句呈现盛夏天地。颔联傲然立于时代风云的制高点上,把四海云水、五洲风雷收揽在方寸之中,由意造像、触景生情,居高临下、镇定从容。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和自然世界的水色山颜,尽收眼底,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感浑然一体。托物寄意,借景抒怀,形象地展示出风助雨势,雨洒大江,自然和精神扣合起来的新时代新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横贯上下,周留环顾。颈联借想象的翅膀,寓情于景、寓理于境,驰骋幻想、自成文章,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滚滚长江东逝水,云横九派,浪下三吴;白云笼罩,水天相接;彩云当空,黄鹤高翔;波涛汹涌,烟雾缭绕。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半年后,主席在致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的信中解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不单展露出一幅大江奔流之超视野的壮丽形象美境界,更焕发出诗人广阔胸襟、磅礴气概、激昂情感超常态的鲜明人格美风采。

融古于今,设问作结。尾联把畅想收回到庐山,由远望转为近观,思绪翻飞,洞察古今之变。诗家博古通今,怀有强烈的历史意识。身在庐山吟诗,心潮却在现实和历史间回旋。尤以向当年做过彭泽县令的陶令公发问,问得富有诗意和机趣,可谓想落天外、戛然独造,耐人寻味、隽妙之极。

庐山天下悠。山水悠然,人文悠深,意境悠远,生活悠闲,生命悠长。成诗5年后,一次主席对《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解释: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盖此随手拈来,借古衬今,观古颂今。这一今人寻呼古人的意境意象,将全诗主旨拓展到了宏阔悠远的历史空间,深化了主题,具有更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

通览全诗,首颔颈尾,丝丝入扣;伏线绾合,层层相生;笔力雄健,意境高远。自然现象与时局形势紧密相连,山河气象与时代使命浑然一体,古典意象与现代社会完美合璧。如一幅云蒸霞蔚、境界辽阔的画卷,以其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达到了南北西东、远近上下,胸怀乾坤、睥睨天下的艺术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经典范式。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用诗人臧克家盛赞毛主席书法“兼百家之专长,任大笔之纵横,尊古而不泥古,创造精神郁勃乎其中”来评价毛主席的诗词,也十分恰当。主席诗词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其技艺无疑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但他还是坦言: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认为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分平仄,用韵有则。要搞就要搞得像样,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

《七律·登庐山》这首诗完稿之后,主席自觉“主题虽好,诗意无多”,于是附一短笺给胡乔木:“诗两首(即《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

郭老两次反馈自己的意见建议,主席再致信胡乔木: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陈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

吸收郭沫若、臧克家诸多人等的意见建议,主席字斟句酌,对诗作多处进行了修改。“跃上葱茏四百旋”曾作“跃上葱茏四百盘”,改为“跃上青葱四百旋”后,又改成“欲上逶迤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原作“冷眼望洋观世界,热肤挥汗洒江天”,又作“冷眼望洋看世界”和“热风飞雨洒南天”;诗的后两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由原来的“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改成。

初稿,诗前原有一小序云: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后采纳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的建议删去。

反复推敲修改定稿的这首七律,对仗更加工整,遣词更加精准,诗意更加隽永。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标题下有“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字样。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妆点了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的诗情。一代伟人神驰目极、心手相应,从容挥毫、潇洒泼墨,百锻为字、千炼成句。其博大的胸襟、轩昂的气度、哲理的光辉、奋进的强音,洋溢在爱憎褒贬、泾渭分明的字里行间,总体风貌气势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雄伟庐山,包举宇内,吐纳千古,独领风骚。

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是说一般住在树上的比如鸟类、昆虫类等,对风更敏感;习惯在地里洞穴生活的软体、环节动物,对雨更敏感;而生长在地面上的常绿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则对节令的变化更为敏感。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大地上的动植物,总是用自己的生物本能和敏感末梢,演绎出各种鲜活情节,长年累月替人类守望和监测了天气气候的变化,提前告诉人们晴天阴天下雨天,雪地湿地刮风地——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夏天曰昊天,风曰炎风,节曰炎节。至者,极也。到了炎风炎节的小暑节气,夏水汤汤,热浪滚滚,大地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谓温热之风,是夏日独有的热烈与直接。有形象的描述说,坐觉蒸炊釜甑中。就是热得好像是放在锅里上蒸下煮一样。关键是并不只在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更要命的是,很多地方夜热依然午热同。故曰小暑首候温风至,白天晚上一个样。

四野皆高温,哀音何动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说的八月,即夏历六月,正小暑节气的时候。蟋蟀又称促织、将军虫,俗唤蛐蛐,是这个时节最形象的代言者。由于暑气炎热难耐,连本来就栖息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最怕热的蟋蟀也仓皇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庇荫的墙旮旯昼伏夜出。故曰后五日小暑二候蟋蟀居宇,适者生存,它是要到这里来寻找一丝丝阴凉。

鹰击长空,翱翔万里。鹰者,体型较大的称为雕,体型较小的称为鹞;鸷,犹搏也、击也。飞是雄鹰的本能,天空是它们的向往和梦想。季夏之月,因地面气温太高,杀气未肃,翅疾如风、爪利如锥的猛禽老鹰,也感觉阴气既起,遂翱翔盘旋在清凉的高空活动,以躲避蒸烤大地的滚滚热浪。故曰末五日小暑三候鹰始鸷,重霄霸主,以其矫健的身姿和锐利的目光,成为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蟋蟀居壁鹰始鸷,绿树浓荫乐逍遥。灵敏的动物,在全天候难熬的暑热天气里,都在寻找清凉的世界。可见盛夏小暑上蒸下煮的感觉,有多猛烈了。

冷眼向洋看世界。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历史长河也是一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变乱交织。沉得住气,不为外物所惑所困所扰,是精神的从容。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从各种乱象中看清实质,从历史的维度中把握规律,就能开辟新局,在时间历史中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时间。

热风吹雨洒江天。夏天的恩德,全在于热。每年的夏收季,也是非常忙碌的夏播季。所以盛夏既是收获成果,也是孕育希望的时节。人们常常说的靠天吃饭,实际上就是靠夏天吃饭。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火红的伏夏,热风热雨,热力热量。正是季风气候背景下的雨热同期,让满世界的动植物浩浩荡荡,噌噌噌地飞快生长。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夏天的阳光,整个世界全部的时光,美得像画卷——

几度物换星移,几许日影斑斓。向阳而立,逐光而行,心有所向,就不怕风雨兼程。请记得,在每一个清晨给自己一个微笑,给他人一个微笑,给这个世界一个微笑,用灿烂的微笑来种下一天由里到外的明媚阳光。

编辑:罗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