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一颗荔枝”剖开作风之思
作者:胡臣瑶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07 16:13:4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近来,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在央视频道热播,该剧以唐代李善德转运荔枝的曲折历程为叙事切口,勾勒出封建官场资源错配、权责虚置、特权泛滥的生态图景。剧中情节虽为艺术演绎,却与新时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形成跨越时空的对照,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生动镜鉴。以史为鉴知得失,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一颗荔枝”的故事中汲取警示,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作风底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愈发鲜亮。
“一颗荔枝”照见奢靡之弊,当以俭养德厚植为民情怀。剧中贵妃无意间一句感叹“想吃鲜荔枝”,竟引发岭南至长安的千里转运。征调民夫数千、截流改道毁田、耗费资财无数,最终只为满足宫廷片刻口腹之欲。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此为戒,筑牢“公款姓公”的底线思维,将“过紧日子”理念贯穿公务活动全程,如接待时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让“光盘”成为常态;开会时摒弃“排场里的虚耗”,用“短实新”文风会风替代“假大空”;办公时守住“一张纸、一度电”的细节,让勤俭节约从传统符号变为日常习惯。同时,要把省下的每笔钱、节约的每份资源,实实在在用在解决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等急难愁盼上,让节俭作风最终转化为“为民”实效。
“一颗荔枝”折射推诿之疾,当以实干担当锤炼过硬本领。当荔枝转运成了“烫手山芋”,剧中上林署官员以“职责不清”为由相互踢皮球,地方官以“难以执行”为由消极应付,暴露出封建官僚体系中“避责思维”的顽疾。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此为戒,树牢“首问负责”的担当意识。面对社区养老床位紧张、农村饮水安全等群众关切,不做“甩手掌柜”,主动把“问题清单”接过来、变成“责任清单”扛起来;坚决落实创业补贴、低保救助等惠民政策,拒绝“文件旅行”,用“任务分解到岗、进度跟踪到周、效果评估到户”的闭环管理,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遇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中的“硬骨头”,更要学李善德攻克荔枝保鲜难题的韧劲,像钉钉子般一锤接着一锤敲,以“啃下一个问题、办成一件实事”的实绩,让“担当”二字落地生根。
“一颗荔枝”凸显特权之害,当以廉洁用权筑牢纪律堤坝。剧中杨国忠为彰显个人权威,随意篡改转运方案、滥用调度权力,将公共权力异化为个人威势的工具,这种“官本位”的特权思想要不得。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此为戒,始终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在决策时多问“是否符合群众利益”,在用权时多想“是否经得起监督”。在村级事务中,坚持“四议两公开”,让征地补偿、集体收益分配等事项晾晒在阳光下;在项目审批中,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杜绝“人情审批”“暗箱操作”;在资金使用上,细化公示内容,明确每笔惠民资金的流向。更要常敲纪律“警钟”,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标尺,在任何时候都不越红线、不踩底线,让“权为民所用”不只是理念,更成为每一次用权时的自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转运荔枝的千年故事,到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生动实践,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对优良作风的永恒追求。“一颗荔枝”是镜也是戒,党员干部唯有把节俭融入日常、把担当落到实处、把廉洁刻进心底,方能让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越擦越亮,为奋进新征程攒足实干底气。
编辑:胡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