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高卫国专栏|厨房里的四季

作者:高卫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10 14:13:14

厨房与炊烟相伴,记录着一日三餐的温情。

晨昏交替间,厨房将寒来暑往的日子都熬制成了温馨的过往。风箱的“啪嗒”声中,灶火逐渐燃亮,舔舐锅底的同时,也在厨房的围墙上投下光斑,每一个光斑都是岁月遗落的铜钱,叮叮当当就滚进了油盐酱醋的褶皱里。

春分时节,荠菜的汁水染绿了瓷碗边沿。母亲在案板上揉着面团,她食指沾着面粉划过瓷盆,划痕里积着面粉碎屑。炊烟在铁锅里蒸腾起湿润的雾,香椿芽拌豆腐的清气漫过窗棂,惊起窗外的鸟雀。孩子们踮脚偷尝新腌的莴笋,舌尖瞬间炸开田野的清鲜,脆生生的味道在齿尖跳动。厨房的竹筐里盛满了春韭、香椿、荠菜,仿佛豫北平原的绿意都收进了这些竹筐编织的网眼。

夏至的蝉鸣撞进了纱窗,灶台上摆着几个绿皮大西瓜,绿豆汤在铝锅中咕嘟冒泡,西瓜和绿豆是解暑的最佳搭档。祖母系着碎花围裙在灶台旁忙碌着,围裙的下摆还沾着几片马齿苋的碎屑,我知道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吃到可口的马齿窝窝了。黄昏来临,闷热的夏夜,父亲推门进来时,手中的瓷碗里躺着一粒粒井水浸泡过的桑葚,桑葚的红晕在月亮下泛着柔光。

进入盛夏时节,厨房的灶台上肯定少不了苦瓜和丝瓜,它们都有青绿的色泽,放在白色的瓷盆里,和美术课上的静物一样特别好看。这种夏日的绿,既可以养眼也能静心。丝瓜炒鸡蛋、凉拌苦瓜摆上餐桌后,在农家院落里把酒临风,听蝉声渐止、蛙鼓声声,一天的劳累便在凉风中稀释了。我的故乡是一个唤作迁民屯的村庄,那里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苦瓜丝瓜,临水听蛙”的农谚。

秋天来了,铁锅里炖着茄子、豆角和粉条,腾起的白雾裹着香味儿在鼻尖乱蹿,香味儿是果蔬的清香,缺少浓郁的肉香,因为旧时年月里只有过年才能吃一次肉。这个季节红薯也已经成熟,灶膛里的草木灰是烤红薯的温床。祖母煨在炭灰里的红薯,掰开时甜香四溢,黄黄的薯肉外面裹着一层黑灰。烤红薯烫手,吃的时候需要左右手来回倒腾,不停地用嘴吹气,否则不是烫嘴就是烫牙。有时候,暮色漫进后厨,祖母正守着铁锅在熬猪油,她用长柄铁勺撇油渣的姿势,像极了名画里拾麦穗的老妇人。

即使是冻破石头的冬天,厨房里也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灶上的铁锅滚水蒸腾,一个个圆鼓鼓的饺子在水里翻滚,窗上的冰花被热气吹成水珠,顺着窗框的裂缝蜿蜒而下。家乡还有一句农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我童年时期的乡下,冬天的菜只有萝卜和大白菜。这两道菜既填饱了我的肚皮,也滋养了我的性格。我记得,祖母特别喜欢喝萝卜水,她说萝卜水就是顺气汤。她煮完萝卜后常常鼓励我喝萝卜水,我现在还记得红萝卜水入口甘甜,而白萝卜水却有一丝轻微的辣味儿。

厨房的这只大铁锅既装过新麦初碾的清香,也盛过陈年腊味的沧桑。油垢早已经渗进灶台砖缝,结成了深褐色的印记,菜刀也早就在案板上刻下道道沟壑。看着案板上的沟壑,我常常想,闯入城市后的我更像是岁月里的一道菜,在煎炒烹炸间褪去青涩和懵懂,将职场的悲欢得失都熬煮成了绵长的回甘。

厨房的慢时光也是心灵安放的驿站,能够让忙于工作的人看见慢炖的时光,看见蒸腾起来的繁盛日子。过日子就意味着昼夜交替,但这日子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厨房的日子里融入了悲喜,融入了思念,融入了烟火气,也藏着人世间的热气和喜气。

窗外的槐树愈发葱郁,铁锅里翻滚着乳白色的汤汁,牛肉、猪肉、鸡肉的香味儿在农家院落里弥漫。如今乡亲们的生活富足,肉蛋奶与日常生活相伴,再不用盼着过年才能吃上一次的荤腥了。

炊烟升起后与晚风相撞,腰身弯下了许多,与四十年前祖父的腰身,在记忆里弯成了相同的弧线。那些落在灶台上的盐粒儿、粘在纱窗上的柳絮、嵌进砖缝里的花椒,都在热气升腾的瞬间复活,成为我记忆里最温馨的场面。

编辑:刘泳含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