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条短信2分钟送达!数字防汛预警比雨点跑得快
作者:吴嘉雯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发布时间:2025-07-11 22:26:03“重庆市气象台提醒,您所在的地区已出现大暴雨,预计仍将持续,致灾风险高,请注意防范和及时避险。”
7月9日凌晨2点42分,重庆主城六个区的近60万市民手机收到了预警短信,发布过程用了不到2分钟。及时获得提醒之后,一些物业保安们拿着手电筒巡查地下车库排水泵,确保设备在暴雨中能正常运转;不少夜归的市民主动绕开低洼路段,选择地势较高的安全区域等候雨势减弱。原本可能出现的慌乱,在提前预警中被悄然化解。
这场突袭的强降雨,让重庆的高低错落的地势成了防汛的“天然难题”。但从市民们收到预警的瞬间开始,一张由数字技术织就的防护网,已在这座山城里悄然展开。
“天字号”给大自然装“监控”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带,地形地貌复杂,气象灾害多发。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重庆市气象局的数智气象“四天”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天”系统包含“天枢・智能探测系统”“天资・智能预报系统”“知天・智慧服务系统”和“御天・智慧防灾系统”。四套“天字号”系统各司其职,各有所长。
依托遍及重庆的2800多个气象观测站点和卫星、雷达等装备,“天枢”能够获取海量气象数据,让全市地面观测间距提升到5.5公里,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覆盖率提升至95.3%;“天资”则能利用每秒1300万次超算资源,实现逐15分钟循环同化、逐小时更新预报和0至60天无缝隙、全覆盖预报,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63分钟,2小时内强降水预报时空分辨率提高到5分钟、500米;“知天”能够实时掌握沿江雨情水情,精准预测过境洪水淹没范围,智能生成应急疏散方案,为沿江地区应对汛情筑起了一道数字防线。
在本轮强降雨中,“御天”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警示信息1分钟内到达政府领导、3—5分钟内到达应急责任人、5—10分钟送达社会公众,这为防灾避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记者了解到,通过数字赋能,我市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已提前至63分钟,并能对接217万户有线电视、4.9万台应急广播。
数据跑赢积水速度
气象预警的“枪声”一响,基层处置的“接力棒”就得快速传递。
7月9日上午9时,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大路社区网格员陈鸿宇在盘溪河边巡查,发现盘溪二支路附近一处下河口栏杆被激流冲垮。他迅速掏出手机,将险情上传至大石坝街道“141”基层智治平台。
9时12分,街道指挥中心将事件精准推送至街道平安法治板块综合执法岗,工作人员严甘曦立即受理并发出指令。
9时21分,三名执法人员抵达现场,就近调度应急物资。
9时38分,挡板运抵,20分钟后安装完毕。从发现险情到挡板安装完毕,不到一个小时。
这股子麻利劲儿,得益于街道自主谋划的“极端天气应对综合场景”。据大石坝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场景内嵌于“141”基层智治平台,集监测预警、隐患排查、资源调度于一体。平台运行以来,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任务处置提速30%,物资调配效率提升60%。
同时,“极端天气应对综合场景”就像个贴心管家,把468户危房、18处下河口、5个易涝点的位置全存在系统里,哪个地方容易出问题,附近有多少应急物资,谁家需要重点关照,点开屏幕就能一目了然。
大石坝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处理这类险情,光打电话协调就得半小时。而现在数据跑在前头,15分钟就能响应,处置速度提高了三成还多。”
据悉,重庆“141”基层智治平台已实现全市1031个乡镇(街道)、1.1万个村(社区)、6.5万个网格全覆盖,形成了“快速响应—分级处置—协同联动”工作闭环,实现了险情隐患从发现到处置的高效运转。
数据织就深山防护网
极端天气下,城市地面的险情通过数字化手段被快速传达,而重庆多山的地形,还藏着另一种需要警惕的风险。因此,我市数字化的防护网也延伸到了山体深处。
重庆多山,暴雨冲刷下的山体更易生险。以往靠人爬山排查隐患,不仅效率低还可能错过最佳处置时间,如今有了“电子哨兵”站岗——“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给危岩地质灾害防治装上了数字“千里眼”。
据悉,该应用融合了全市2600余个雨量站和气象站实时数据和4208个小流域、66077个地质斜坡单元矢量数据等14个行业部门45类数据,集成了全市1.5万余处地灾风险隐患点的3400万余条各类数据,建立起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和管控体系,实现了一屏总揽、一键调度、一体联动、一网共治。
记者了解到,在实际应用当中,一旦出现地灾预警,该应用会自动“叫醒叫应”所有人员,将预警信息发送至每个责任人的手机上,打通风险预警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比如在本轮强降雨中,该系统通过小流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自动接收气象部门降雨数据,快速生成“1+41”市级和区县级未来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等滚动式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图产品,并通过智能外呼工具,对橙色及以上预警向区县自动拨打电话,及时“叫醒叫应”防灾责任人。
就在7月9日,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天星村1组通过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及时上报了巡查排查时发现的隐患情况并预警。接到提示后,各相关负责人提前撤离群众4户18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针对本轮降雨(7.9),我们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8期,其中橙色预警13期,黄色预警5期,组织避险转移324户717人。”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通过“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成功预警地灾灾险情10起,避免了170人可能因灾伤亡。
从天空到地面,从云端到山体,重庆的数字化防汛体系就像一张精密的安全网,在暴雨中牢牢兜住了城市的平安。这些藏在数据里的守护力量,让“山城”在极端天气面前更有底气,也让市民在风雨中多了份踏实与安心。
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