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向南行|一块磷矿石的使命:乌江浪涌里的渝黔共荣密码
作者:周神青 冯驿驭 李云霄 吴曼祯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12 17:06:242025年7月10日,一艘满载磷矿的货船缓缓驶入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境内的乌江构皮滩水电站二级升船机。60岁的船长田永斌站在“航电632”号船头,手抚船舷,目光穿透127米的垂直落差,凝望水面粼粼波光。他运送的这批磷石,正穿越三亿年地质时间的褶皱,从贵州深山驶向重庆涪陵,并最终进入全球产业链的深海。
这不仅是一段矿石的旅程,更是一条通道的使命。从“黔道难”到“全球通”,从乌江复航到产业互链,渝黔两地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纵深推进中,书写出内陆地区开放发展、协同共赢的“通道经济”新篇章。
乌江复航:黄金水道20年后的新生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重庆的入江之道。然而,这条历史上的“黄金水道”,在21世纪初由于沿线修建水电站而被迫中断,长达20年静默无声。
田永斌的记忆仍停留在那一年。“小时候乌江上货船首尾相接,比赶集还热闹。”1982年,17岁的他就跟着父亲、哥哥开始跑船,乘着载重30吨的木船往返于贵州瓮安与重庆涪陵之间。然而,航道封闭后,他不得不改道运输,一趟货少则10天,多则半月。
直到2021年,构皮滩通航工程投用,乌江航运迎来新生。由升船机和船闸共同构成的通航系统,打破了世界上最大的单级垂直落差127米的交通屏障,刷新六项世界纪录,也唤醒了沉寂多年的航运记忆。
“第一次看到船厢垂直下降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乌江的未来。”如今,田永斌驾驶的货轮每次可载500吨磷矿,运输时间缩短至5至7天,成本也大大降低。
“单吨磷矿水运比公路节省30%以上,每年可为货船及运输企业节省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乌江复航盘活了沿线港口物流,推动贵州余庆、思南等五地港口年货物总吞吐量突破500万吨。”贵州省构皮滩通航管理处通航管理科负责人蒋仕波介绍。
磷石蜕变:从矿山到新能源的“七十二变”
因为乌江航运,磷不再只是农田里的肥料。在重庆涪陵化工园区,它正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核心原料,赋能绿色未来。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欣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的湿法磷酸净化装置,实现磷矿萃取率从50%提升至70%以上,能耗降低70%,排放减少30%。
这些被“净化”的磷元素,将进一步加工为磷酸铁锂,用于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这块一米直径的电池模型,可以驱动新能源汽车行驶1000公里。”曹欣说,“它的核心原料,是来自乌江的磷矿”。
在贵州,磷矿则进入“终极形态”的实验室。贵州磷化集团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正通过循环经济体系,将磷石中98%的磷元素转化为磷酸铁锂,剩余的钙质变成高端水溶肥,实现“吃干榨尽”的产业利用。而作为母体的贵州磷化集团,则始终围绕磷资源这一核心,全力推动集团现代农业、精细化工和新能源“三大赛道”产业体系建设,真正把一块磷矿石“吃透”“用精”。
“贵州磷化集团的磷肥系列产品,滋养着全国超四分之一的土地;湿法净化磷酸制成的添加剂,被用于琳琅满目的食品中;国内每三辆磷系电池新能源汽车中,有一辆就装载着‘贵州磷’。过去每吨磷矿价值1200元,现在最高可达上亿元,真正实现了‘七十二变’。”贵州磷化集团物流中心副主任、安捷物流公司董事长张书说。
通道赋能:渝黔共建的协作范式
无论是黄金水道的复航,还是磷石从矿山到新能源的“吃透”“用精”,这场以磷为媒的产业突围背后,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支撑。
2019年3月,重庆与贵州两地联合出台《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共同推动“通道+产业”融合发展。重庆提供内陆无水港与物流冻库,贵州输出矿产资源与农特产品,共同构建起“资源+通道+市场”的区域协作。
在构皮滩,渝黔两地从2024年8月开始共建的“乌江航运联合调度中心”正实时共享船舶、港口、航道等数据信息;在重庆江津,冻库技术已转化为农产品出口标准,帮助贵州蓝莓、西洋参打开东南亚市场。
更具前瞻性的是“运贸金”一体化创新——陆海新通道公司与银行合作,为磷化企业定制供应链金融方案。2025年一季度,贵州特色农产品经通道出口增长45%,重庆冻库分拨量突破10万吨。
一块磷石,照见西部的未来
从乌江货船到沿线港口,从遵义陆港到全球市场,一块磷石见证了西部从资源腹地向产业高地的嬗变。这条通道,不仅打通了山川阻隔,更重构了“矿产—制造—出口”的产业生态闭环。
而这仅是开始。
在构皮滩水电站,加快推动航旅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的建议正在规划;在重庆沙坪坝,跨境电商产业园即将落地……渝黔合作正向“共建通道—共育产业—共享市场”纵深迈进。
“现在跑船,心里踏实。”田永斌的话质朴却有分量。在他和无数奋斗者的眼中,这条通道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西部地区走向高质量发展、走向世界舞台的时代希望。
三亿年前的磷石,终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留下属于西部的时代注脚。
编辑: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