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高度”让城市多些“孩子气”
作者:胡晨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13 08:01:29春末夏初,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向阳街,一台灰色配电箱正经历一场“魔法蜕变”。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半蹲着,耐心指导身旁重庆市人民小学的“小画家们”为线条填充上色:“小熊的苹果要再红一点,对,就像红领巾的颜色。”
欢声笑语间,童真与想象在画笔尖尽情流淌,棕熊憨态可掬地抱着红彤彤的苹果,大熊猫津津有味地啃食金灿灿的橙子……丰收景象跃然“箱”上。
这一幕,正是从儿童“踮起脚”到城市“俯下身”的生动写照。长期以来,城市习惯从成人高度规划街道、设计设施,直到“蹲下身”才惊觉:对成人恰到好处的台阶高度并不适合儿童,精心打造的游乐设施也可能与儿童的喜好相去甚远。
城市由成人建造,却不应只服务成人。如何让城市多些“孩子气”?
近年来,上清寺街道坚持从“一米高度”审视空间、定义教育、实施治理,实现了从“替儿童做主”到“让儿童参与”的转变。今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上清寺街道儿童友好街区建设经验做法上榜。
这个街道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城市俯身“平视”儿童,寻常街巷也能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生机与温度。
看,街巷“长”出“孩子气”
6月23日,漫步在焕新后的向阳街,恍若置身童话绘本。堡坎上《窗棂童梦》彩绘记录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路口标识牌源自孩童歪歪扭扭的涂鸦,社区地图也披上五彩斑斓的卡通外衣……这些由儿童主导的空间设计,将沉寂已久的老街点染成一座趣味盎然的“童话王国”。
向阳街曾是重庆市人民小学的内部通道,紧邻向阳电影院,承载着几代人的山城记忆。时过境迁,影院已不复存在,但老街仍是许多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
“为让老居民的童年记忆集体返场,同时让小主人们的憧憬成为现实,我们与上清寺街道和四川美术学院合作,共同启动了儿童友好艺术街区共创活动。”重庆市人民小学总务主任宋兴奎道出向阳街改造的初衷。
为儿童而改变,就要让他们成为“主笔人”。活动启动后,两校师生穿行老街、收集照片,触摸街巷的历史脉络;街道工作人员与川美创作团队多次深入课堂,收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改造建议。不久后,由童趣灵感“浇灌”出的《儿童友好公共装置艺术设计方案》“破土而出”,大学生与小学生结成“共创搭子”,让无数奇思妙想在向阳街具象成型。
行走其间,宋兴奎指着围墙上一幅生动的瓷砖画,兴致勃勃地说:“看,这就是住在我校猫舍的‘明星’——三花猫和奶牛猫。征集意见时,不少学生建议将毛茸茸的小伙伴‘搬’到墙上,童趣十足的《三花和奶牛》便诞生了。”
上清寺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郭易认为,建设城市儿童友好空间,不仅要将自然、艺术、趣味的设计元素和激发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色彩搭配融入其中,更需精准适配儿童的生理特点,确保公共设施尺度适宜、使用安全。
这份贴心,早已在上清寺街道扎根抽枝,结出硕果:曾家岩社区撤下办公椅,为参加假期托管班的孩子换上儿童专用桌椅;中四路儿童友好馆内,阅读、游戏、学习、手工等功能区一应俱全;依托山城步道打造的3条儿童友好出行路径,沿途“一米高度”标识牌格外醒目;街道多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母婴室、儿童活动空间都已加装防撞条、防滑垫……
“不久后,立交桥下的体育场、崖壁旁的野趣公园、洞穴里的探秘空间会陆续上新,儿童友好空间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拓展。”郭易满怀期待。
瞧,孩子给教育当“编剧”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代表人士的热烈响应……”不久前,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内,重庆市渝中区德精小学校学生郭嘉薇身穿“小萝卜头小记者团”红色马甲,指着一组1948年至1949年间民主人士一路北上的老照片,将尘封的历史娓娓道来。
“与传统的讲解不同,这些故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我们自己‘挖’出来的。”郭嘉薇扬了扬手中的采访本,兴奋地说。
为何说是“挖”出来的?德精小学新闻中心主任曾靖洋笑着揭开谜底:“我们先教会学生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再让他们带着问题探索。通过现场观察、史料求证、人物访谈等方式,像寻宝一样,深入挖掘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提炼出独一无二的讲解词。”
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引导孩子们主动探寻知识。这一幕,仅是上清寺街道探索儿童友好课程的一个微小切片。
上清寺街道学校林立,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多个阶段教育。
“儿童成长如同树木生长,各有其序。”上清寺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人大工委副主任万利平说,“为契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我们设计了阶梯式课程:0—6岁‘上萌天使’早教托育、6—12岁‘清禾童梦’寒暑期托管、12—18岁‘寺翼青春’职业体验。”
“真正的教育,从不拘泥于书本”,街道深谙此道,教育被延伸至课堂外,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足了。他们走进周公馆等旧址参加“行走的思政课”,沿着先辈足迹追寻红色记忆;他们在“米宝宝街角”感受五谷杂粮的真实触感,在歌曲中学习用餐礼仪;他们前往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等地,体验秘书、司库等职业……
教育的围墙,在一次次行走、一场场体验中被打破,儿童教育也实现了从“单一学校教育”向“家校社共同育人”的转变。
改变远不止于形式,教育载体也迎来了新变化。
“孩子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万利平说,“只有孩子知道自己最渴求怎样的课堂,因此从课堂设计到教具制作,我们都鼓励孩子参与其中。”
中四路儿童友好馆就是一个生动例证。馆内不仅摆放着孩子们的画作与手工艺品,还珍藏了儿童亲手绘制并被编印成册的原创绘本《神奇的水壶》《发发小镇》,教师与儿童共创的阅读课程手册《读懂中四路》《失踪的上清寺》,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主角。
听,儿童成为治理“当家人”
6月17日,夏意正浓。曾家岩临崖步道上,园林工人攥着油亮的修枝剪为一排排树木修枝减负。
“此前,有小朋友反映,持续高温下,树木水分蒸发快、相对脆弱,一旦遇到大风天气,极易断裂脱落,存在安全隐患,街道随即组织园林工人对该路段树木进行全面排查和修剪。”郭易的介绍,印证了儿童意见在街道决策中的分量。
这份重视并非偶然,早在3年前,上清寺街道就已经开始了让孩子们当家作主的实践探索。2022年,上清寺街道办事处联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等单位,共同策划了“小小规划师”活动,邀请孩子们为临崖步道焕新出谋划策。
当时还在上小学的何昱锡踊跃加入,跟随重庆大学黄瓴社区规划师团队前往临崖步道实地勘测、开展头脑风暴。“现场找问题、提点子,看着想法变为现实,这种感觉太酷啦!”回想起那段经历,何昱锡难掩激动。
活动中,孩子们各展所长,有的在步道上用彩色胶带创作“跳房子”游戏,将川渝文化名片绘成步道装饰;有的制作图文并茂的文化标识牌,通过语音形式讲述上清寺的历史故事;有的利用花箱打造微缩景观,丰富步道游览体验……儿童视角的融入,让步道变得趣味横生。
“当时,还有孩子指出楼梯旁裸露的水管像潜伏的‘绊马索’,湿润的青苔像滑溜溜的地毯,我们也迅速联系维修师傅、保洁团队进行了整改。”郭易说,“只要是孩子们提出的可行建议,我们都认真对待并尽力实现。”
“小小规划师”仅是上清寺街道赋能儿童参与城市治理的起点。近年来,街道通过儿童议事会、线上问卷等多元渠道持续引导小主人们找问题、提意见、议实事。
点滴童声汇聚,悄然重塑街巷肌理。“临崖步道昔日斑驳杂乱的崖壁坡地,点缀起还原老重庆民居风貌的清幽小院;重庆市求精中学校的石围墙被通透的双层防爆玻璃取代,终于圆了孩子们‘校内望见校外风景’的心愿;向阳街上一个个路桩拔地而起,一改往日人车混行的乱象……”由童言稚语催生的改变,郭易如数家珍,“今后,我们还会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辟儿童专属的坝坝茶天地,为小主人们打造崭新的议事空间。”
如今,在上清寺街道,“一米高度”早已超越简单的数字刻度,成为丈量城市文明与温度的标尺。童声所及之处,街巷焕然一新,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温情、更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也愈加清晰可感。
编辑:胡晨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