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重庆区县组织工作一周简报(7.7-7.13)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14 10:20:15

一、经验交流

涪陵:“五心”工作法守护“水上生命线”

7月9日,重庆市涪陵区,长江涪陵航道处涪陵航道维护班组航道趸04602的科普教育基地迎来一批职工家属。一位家属望着展区新旧设备对比图感慨:“航道人让长江航道日新月异,为地方经济和航运发展奉献青春,我既理解又自豪!”这次家属航海日活动,让家属们近距离感受到“水上生命线”背后的坚守。

据悉,长江李渡航道处牵头与辖区海事、公安、港航、船舶企业等组成党建服务联盟,打造“白鹤灯塔·航道先锋”党建品牌,秉承“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精神特质,与乌江航道管理处、涪陵区人民检察院、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开展联合巡查、应急演练等活动,增强共享共治和协同联动,为服务涪陵地方经济建设,加快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长江李渡航道处党支部在一颗红心、磨砺匠心、提振信心、真情暖心、保持戒心的“五心”工作法推动下,不惧高温、洪水等挑战,让“我是党员我表率、我来干、我争先”蔚然成风。船长黄正周,连续5年除夕夜驻守在保通保畅的第一线;职工谭军山总结了一套“望闻问切”设备故障判断法,能够迅速解决设备“疑难杂症”……全体职工紧跟党走“一条心”,全力守护长江李渡航道。

依托长江上游优质公共服务示范段建设契机,长江李渡航道处紧扣行业特性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白鹤梁文化基因与智慧航道技术,打造“鹤鸣涪道・智护安澜”航道服务品牌。党员先锋队带头攻坚,推动企业需求与航道服务供给有效对接,以“一企一策一档”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施工需求与通航保障有机统一。近年来,党员骨干带队累计走访辖区港航企业、船东码头及涉水管理部门70余次,为船企行轮排忧解难、提供航道技术支持等服务40余项,船东满意度连续5年达98%以上。

针对传统航道监测依赖人工目测、效率低、响应慢、突发事件处置被动的痛点,党支部牵头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党员带头以科技创新“破题”。通过组建党员技术攻坚专班,因地制宜研发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成功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智慧服务型”的转变,让党建红色引擎为航道现代化转型提供强劲动力。(作者:许瑞君)

巴南:打造校地合作新范本

7月8日,重庆财经学院的学生们来到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红炉村开展助农活动。“亲手帮农户处理农产品,把知识融入泥土,感受特别真实!”志愿者们边说边干,现场气氛热火朝天。这一幕,正是巴南区龙洲湾街道与重庆财经学院深化校地合作的生动缩影。

高位推动是合作落地的关键。为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龙洲湾街道与重庆财经学院建立“一把手”统筹机制,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校地合作专班,构建起“街道—村(社区)—高校”三级联动体系,共同制定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并创新专班联席会、“1+N”联络员等配套制度,确保责任到人、动态跟踪、落实落细。目前,合作双方对街道现有资源、核心需求进行了全面大起底、大摸排,已梳理出首批七大类需求清单,重庆财经学院各院系以“揭榜挂帅”方式主动认领,实现了从“供需错位”到“精准破题”的转变。

合作的核心在于“双向赋能”。龙洲湾街道与重庆财经学院合作构建“双导师”实践育人体系,打造“理论共学、实践共训、难题共解”的常态化平台。龙洲湾街道选派8名业务骨干担任实践导师,讲授基层实战实操、大学生职业规划等专题课程2次,助力高校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人才。重庆财经学院组建6支教授团队驻点服务,围绕基层治理痛点难点,设立社区金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5+1”专项合作领域,共同敲定合作具体事项19项,有效链接高校资源进基层,持续释放“高校智力+属地实践”叠加效应。

聚焦“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双引擎,靶向发力破解痛点。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重庆财经学院依托金融学院智库资源,创新“银校政企”四方联动机制,为50余家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金融服务方案。在商户管理和服务领域,依托经济学院智力力量,以龙海社区、龙锦社区(万达片区)为试点,聚焦商户调研与数据分析、排查工作机制优化、商户服务与支持、信息化与智慧商圈建设等领域攻坚,累计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54个。此外,龙洲湾街道还联合公共管理学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吸纳新媒体艺术学院学生,壮大“理讲龙说”理论宣讲队伍,并与辖区康养机构、社区医院深入合作,在心理支持、文体活动、智慧康养等领域开展社区服务。

校地合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党建引领下的校地合作,不仅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资源短缺的难题,更拓宽了高校的育人路径。下一步,龙洲湾街道将推动校地合作从“项目合作”向“生态共建”升级,持续深化打造拥有巴南辨识度的校地合作新范本。(作者:赵子晖 刘世力)

合川:“红色”纽带“链”动产业生态

7月8日晚,重庆市合川区二郎镇联珠村村民三三两两漫步在千亩虾田旁的小径上,谈笑声、蛙鸣声此起彼伏,共同奏响生机勃勃的田园乐章。“以前这么好的田荒着太可惜了,现在种水稻、养小龙虾,我们不光有土地租金,还有务工收入,以前的‘望天田’如今成了‘聚宝盆’。”村民尹才明高兴地说。

为全面提升农田建设质量与综合效益,2023年3月,合川区二郎镇建立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镇党委制定稻虾产业发展规划,与重庆市湖北潜江商会党委签订共建协议,明确支部职能职责,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项目村担任指导员,引进培育稻虾业主13家,建成稻虾综合种养面积5000亩。二郎镇党委书记欧敏介绍,预计今年可产水稻2000余吨、小龙虾1000余吨,年产值将达5000万元。

undefined

“我在4个村发展了近1200亩稻虾田,高峰期时约有200人在基地务工,每年发放土地租金和务工工资约90万元。多亏村上服务细致周到,不到两年就实现了回本增收。”重庆渝合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杰说。

为实现稻虾基地建成即能用、移交即投产、当年即见效的目标,自2023年7月起,二郎镇各党支部多次组织召开项目协建会,引导业主参与项目设计、施工监管,协调农户挖掘1万余米管线引水入田,同时邀请区内外水产专家开展6次技术培训。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农带农模式,让7个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增加4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年增收370余万元。

“在产业推进中,镇村干部提升了政策把握、项目管理、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稻虾产业的成功,既激发了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坚定了稻虾业主和辖区群众的发展信心。”欧敏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党建统领,以加强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号召党员骨干揭榜挂帅、集中攻关,探索建设50至100亩的小型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逐步吸引周边农户主动参与,力争到2027年,稻虾产业面积达万亩以上、年产值过亿元,加速形成‘村民有事业、村里有产业、村庄有看头’的生动局面。”(作者:陶全民)

忠县:开设假期公益托管点位 让孩子们快乐过暑假

“我们是双职工家庭,平时上班没时间照顾孩子。现在社区有了公益托管班,孩子下午5点半放学,我们下班后正好能赶上接他,非常方便!”7月7日,重庆忠县白公街道长河社区居民邱艳面对采访高兴地说道。今年暑期,忠县组织开设了“忠于所托”假期公益托管点位,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切实缓解家长暑期“看护难”的问题,助力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假期。

在忠县白公街道长河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工陪着孩子们阅读图书,并引导他们分享读书心得,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早上9点半,社区公益托管班准时开班,社区采用“专业社工 + 志愿服务”模式,招募了1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等热心人士,他们怀着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责任,积极投入到托管服务中。“我们的课程设置包括作业辅导、阅读、音乐、画画、游戏等8个类别,来参加的学生只需支付每日午餐费用15元。”忠县白公街道长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雷燕介绍。

“平时爸爸妈妈上班后一个人在家很无聊,来社区参加暑假托管班,每天过得很充实。托管班里,不仅有很多有趣的活动,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我非常开心。”学生杨雯茜开心地说。托管班里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孩子们的假期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

近年来,忠县持续加大对青少年的关心关爱力度,全力将托管点打造成为孩子们真心向往的“快乐成长大本营”和综合素质提升平台。据悉,忠县将“开展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纳入今年十五大民生实事之一,全年将开设假期公益托管点位30个以上,开办托管班130期以上,预计服务未成年人超5000人次。目前,当地20余个暑假社区公益托管点位已陆续开班,余下点位也将于近期陆续开班。(作者:吴建华 陈永康)

万盛经开区:“小积分”激活乡村治理“大文明”

7月8日清晨,薄雾笼罩着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村民彭芳吃过早饭,便拿起扫帚仔细清扫房前屋后的落叶,她麻利地将垃圾分类打包,投入路边的垃圾桶。

“现在村里的‘爱心公益积分超市’很受欢迎!”村民邓正兰指着不远处的超市,高兴地说,“打扫卫生、科学养殖、参与好事都能攒积分,攒够了就能换洗衣粉、食用油,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这种“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模式,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

近年来,绿水村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创新打造“爱心公益积分超市”,将投身产业发展、参加公益劳动、参与村容村貌整治等行为量化为积分。这一举措既调动了村民的主动性,又引导大家崇德向善,让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如今,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治理也更加精细规范。

党建引领是绿水村治理的“根”与“魂”。在村委会党员活动室,每月一次的“党员说事”会议讨论热烈。党员黄玉提议:“村里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光靠网格员照顾太辛苦,党员们可以轮流搭把手。”建议立刻得到积极响应。

绿水村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入手,构建起“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行“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的“三事分流”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组织,聘请风俗监督员遏制陈规陋习;开展“榜样面对面”宣讲、“好人在身边”微访谈、“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比阔气比正气,不比财富比和睦”在绿水村蔚然成风。

积分超市运行以来,绿水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作者:刘亚兰)

二、他山之石

广州:“民心之尺”丈量整改进度

“现在一个号3天内都有效,省时省力又省钱,真是实实在在的便民举措!”聚焦群众关切,近期,广州在就医方面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广州以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以推进“民生微实事”为抓手,坚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持续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查找民生堵点,共办理“民生微实事”项目5.06万个,整治破解民生难题,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利民之举、惠民之策。  

全市各级党组织对近年来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信访反映等情况进行梳理排查,作为查摆问题重要来源,逐一列出清单、台账管理、定期过筛、动态销账。

“以前东坑桥很矮,下雨就过不去,重建东坑桥,人人都欢迎,但进度一直不理想。”从化区城郊街道城康村村民陈泽修介绍。针对危桥重建进度慢等突出问题,该街道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督,推动工程如期完工。“现在下雨天再也不犯愁了!”陈泽修欣慰地说。

着力解决小区电梯故障频出等问题,开展老旧小区电梯维修项目,让居民幸福感有效提升;瞄准群众“带娃难”痛点,推进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建设,让优质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持续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服务,将岗位推荐、职业指导等送到群众家门口……小切口、实举措、准发力,广州将一个个“问题清单”变成“成效清单”,一幅幅民生愿景化为幸福实景。

民生实事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你们觉得这个民生项目是否办到了心坎上?”“这个项目是否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过程是否扰民?”“项目成效如何,是否满意?”在广州,“四个是否”是一个个“民微观察团”最常问的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作风建设检验标准,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民心之尺”丈量问题整改进度,着力推动作风顽疾清仓见底。(作者:穗祖轩)


编辑:周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