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国专栏丨三万里河山(21)千秋忧乐在伊川
作者:孙凤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15 16:44: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在初中课堂上第一次诵读《岳阳楼记》,范仲淹笔下那份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便如一粒种子深深埋入心底。多年来,我到过苏州天平山的高义园,访过岳阳的洞庭湖畔,走过泰州的范公堤,终于,在不惑之年来到了伊川范园,范仲淹最终栖息的地方。
从洛阳出发,驱车向南,沿着伊河而行,四十余公里后便抵达伊川县彭婆镇万安山南侧,范仲淹墓地范园便在此处。
“生在苏杭,葬于北邙”,是古人生前身后的理想栖居之选,东晋陶渊明说“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唐人王建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范仲淹本是苏州吴县人,葬于洛阳市伊川县,虽离狭义上的北邙山有了些距离,但仍在北邙山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墓地背靠的万安山,处北邙山之巅,山川形胜,更底蕴厚重,也算是实现了“生在苏杭,葬于北邙”的理想。
走过范园正门,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映入眼帘。“高山仰止”四个大字刻写在中央,其旁两柱镌刻对联一副:“嵩少青山高道德,涧瀍碧水洁萍蘩。”古人常以山比德,嵩山、少室山更显范公道德之高尚,涧瀍二水为洛水支流,在水中洗净萍蘩,正可用于祭祀崇敬的先贤。穿过牌坊后,经过一段神道,就是范文正公祠。“谥之美者,极于文正”,文正乃赠予文官最崇高的谥号,宋朝对文官的重视空前绝后,即便如此,宋朝谥文正者不过司马光、范仲淹等区区9人。范文正公祠入口悬挂的就是《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祠中塑范仲淹像,像上悬挂“以道自任”的匾额。
祠内墙壁上,一幅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范仲淹的一生:从断齑画粥的苦读岁月,到戍守西北的金戈铁马;从推行新政的壮志豪情,到写下《岳阳楼记》的家国情怀。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两岁丧父,母亲谢氏贫苦无依,只得改嫁山东长山朱氏。童年的范仲淹在艰苦中度过,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早早体会到人生的不易,但他并未被困境打倒,反而更加刻苦读书,他常常“断齑画粥”,以稀粥和腌菜度日,昼夜苦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时,就用冷水洗脸提神。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终于踏上仕途。初入官场的他,便展现出敢于直言的勇气,但仕途还算是顺利。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宋仁宗年满二十岁,太后刘娥已经垂帘听政多年,范仲淹上书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此举触怒了太后及朝中权贵,他因此被贬出京城,任河中府通判。
范仲淹虽遭贬谪,却始终心系百姓。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在泰州任职时,他主持修建捍海堰,长达一百五十多里,有效阻挡了海水倒灌,保护了当地百姓的农田和家园,后人将此堰命名为“范公堤”。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好友梅尧臣作《灵乌赋》,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明哲保身。范仲淹却回写《灵乌赋》,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达自己坚持真理、不惧权贵的决心。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元昊称帝,起兵反宋,边境战事吃紧。范仲淹临危受命,与韩琦一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西北防务。在前线,他积极整顿军队,修筑城寨,训练士兵,招抚羌人,采取“屯田久守”的策略,使西北边境局势转危为安。他号令严明,爱护士兵,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得军心民心。羌人尊称他为“龙图老子”,称他和韩琦为“韩范”,流传着“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召回京城,任参知政事。他向仁宗皇帝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等十项改革措施,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旨在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然而,新政触动了守旧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再次被贬出京,出任邓州,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范仲淹在邓州期间,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就写于此地。此后数年,他出任杭州、青州等地,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前往颍州赴任的途中病逝于徐州,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下。
范仲淹葬在伊川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陪伴母亲谢氏,因母亲改嫁后无法归葬范氏或朱氏祖茔,他在守孝期间拜谒唐代名相姚崇墓,发现姚崇与其母合葬于伊川万安山,这一形式为范仲淹提供了解决方案——将母亲迁葬至伊川,形成家族墓区,与姚崇墓仅距300余米。范仲淹与长子范纯祐的墓离母亲谢氏最近,三座墓的分布位置,与民间“扯儿背孙”的说法契合,谢氏肩上背着孙子纯祐,右手拉着儿子仲淹,冰冷的墓地立时呈现出了一派家的温暖,也反映出了范仲淹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天色渐晚,周围逐渐朦胧,范仲淹的身影却愈发清晰,我的心里反复默诵着《岳阳楼记》。好友滕子京贬谪到岳阳,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事实上,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于是滕子京让人画了一幅八百里洞庭湖,送给范仲淹。范仲淹看图后,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情感,写下了这篇影响千年的名篇。他描绘了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更升华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这两句话,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伊川,这片承载着范仲淹灵魂的土地,也将因为他的存在而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让人们在追寻中不断汲取力量,传承那份永恒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