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刘发科专栏|潼南太安鱼赋

作者:刘发科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16 16:27:50

渝州潼南,味有奇传。太安鱼者,俗呼“坨坨鱼”,源出太安古镇,承川菜一脉,冠重庆江湖菜之翘楚。其史悠悠,其味灼灼,其韵浓浓,堪称潼南饮食文化之瑰宝。

千载流芳,渊源可溯唐时。太安镇琼江瓦漩沱所产“缩项鳊鱼”,肉质细嫩,孟蜀时列为“禁溪贡鱼”,专供宫廷,此为太安鱼最早之载。

宋时《吴氏中馈录》载“鳊鱼宜鲊”,太安百姓则创“大火豆腐细火鱼”之法,以鳊鱼配豆腐烹煮,初奠风味之基。

史海钩沉,鱼名流芳。明季末年,太安百姓为祈平安丰稔,以鱼为材烹此菜,名之“太安”,寄康宁之愿,赋其深厚文化意涵。

清代技法,更臻精妙:“大火煮细火煨”,佐以泡菜、豆瓣、花椒诸料,去腥提鲜,自此从宫廷珍馐走入市井百姓家。

民国至20世纪末,技艺日臻成熟。太安镇餐馆以猪、牛、菜油混合爆香调料,入豆腐、魔芋等吸味之物,规范“腌、炸、炒、煨”流程,始成标准化菜谱。20世纪80年代以降,周边鱼庄林立,“太安鱼”之名经食客口传,自潼南辐射巴渝川蜀,终成巴蜀江湖菜之翘楚。

f22b3ce4-c210-4edc-88ca-4f8111d3efc0.png

世纪新程,荣光日盛:2009年,其烹饪技艺入列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入选“渝味360碗”头碗菜。太安镇年年举办鱼节,此味遂成为展潼南风土、饮食文化之亮彩名片。

食材遴选,古今相承。古以“禁溪贡鱼”(鳊鱼)为主材,后因量稀,多择花鲢、白鲢、草鱼代之。辅材则丰赡:干辣椒、豆瓣、姜葱蒜为基,猪、牛、菜油混合为引,更添陈年泡菜、泡姜、泡红椒,诸味相济,去腥提鲜,风味方出。

烹制四法,技艺精湛。一曰腌炸锁嫩:鱼块加盐、料酒、姜葱腌一刻钟许,去汁捡料,裹红薯淀粉至薄浆微润为度,入六成热油中火炸两分钟,至表面金黄定型(此步骤防煮散,省之则口感稍逊)。二曰炒料熬汤:另起锅入混合油烧热,五成热时下姜蒜、泡姜、泡椒、豆瓣酱炒出红油,再入干辣椒、花椒、永川豆豉炒香(全程中小火,防煳发苦),加热水或高汤五百毫升,投生抽、老抽、白糖调味,大火沸后转小火熬十分钟,或滤渣或留之(留渣更显粗犷)。三曰煨煮入味:汤汁回锅,下豆腐、魔芋煮三分钟,入炸好鱼块,中小火煨五至八分钟(不盖锅盖,令水汽蒸发,汤汁愈浓),轻推锅底以防粘锅。四曰点睛增香:加鸡精,撒葱花,连汤带鱼倾入盆中,表面淋一勺热油,激发味香,油润滑爽。

味蕴六妙,品之难忘。“麻、辣、烫、细、嫩、鲜”六妙交融,鱼肉浸于辣汤,嫩若凝脂;入口则麻辣醇厚,细品则嫩香萦绕,香而不腻,滑而即化,百尝不厌,余韵绕舌。

效益显著,前景宏阔。太安镇鱼庄百余,直解万余民生计,带动鱼产业勃兴,成西南最大鱼苗繁殖基地之一,跻身重庆经济百强镇,实乃“一鱼兴镇”之典范。2003年获评“中国名菜”,技艺入非遗,作为潼南“美食名片”,品牌昭彰,鱼店遍华夏,美味播四海。

噫!一鱼历千年,融史、技、味、情于一体。品太安鱼,品的是潼南山水之馈,是市井烟火之暖,是巴渝文化之韵。其味永续,其名长昭!

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