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梁永刚专栏|伏天见扇如见蜜

作者:梁永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16 16:49:05

前不久,老母亲对我说,想买两把芭蕉扇,可不知道哪里有卖的。我上网一查,发现不少电商平台,都卖有这种纯手工的老式芭蕉扇,价格也不贵,于是买了几把。

商家发货很快,第三天就收到了,母亲拿在手里,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还是记忆中朴素的老模样,还是草木清香的旧气息,很高兴,也很满意。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年轻人正成为购买芭蕉扇的新主力,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喜爱,或许正是芭蕉扇再度流行的原因。

我还发现,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一把芭蕉扇、一曲网红歌曲的“标配”短视频,成为众多网友竞相拍摄的潮流。“一把芭蕉扇、一牙西瓜,才是真正的过夏天。”这是一位消费者给商家的评论留言,话虽不多,却情真意切,勾起了无数人对芭蕉扇的“回忆杀”。

旧时乡间,有“伏天汗水滴,见扇如见蜜”的乡谚,也有“一扇在手,伏天无忧”的俚语。

每到伏天时候,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每人手里一把扇子,散发着草木清香,摇走了溽暑时光。庄稼人习惯把这种老式扇子称为“芭蕉扇”,这一叫法并不准确,此扇既不是蒲草编的老蒲扇,也不是用芭蕉叶做成的扇子,而是取材于南方一种叫作蒲葵的植物叶子,应该叫“蒲葵扇”才对。芭蕉扇长相粗笨,不算精致,却轻盈耐用,十分结实,花几个小钱,买上一把,爱惜着用,使上几年,都不会坏。

早年间,乡间没有空调电扇,大热天,家里来了客人,进屋落座,主人端茶倒水的同时,也把芭蕉扇递了过来。客人握在手里,轻摇慢扇,清风拂面,凉意袭来,驱散一路风尘,涤荡满身疲惫。

image.png

新扇客人用,旧扇自家用,是庄稼人的待客之道,也是礼仪之风。老辈人常说,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缝缝又三年。衣裳被褥是这样,扇子亦是如此。趁着天还不热,家庭主妇翻找出往年的旧扇子,拿洗净的抹布反复擦拭,除去浮尘。

扇子边沿一圈容易磨损,若有破处,就用针线缝补,最好在扇边处裹上一圈布条,这样更结实。破旧的扇子浑身伤痕,虽说跑风漏气,但不少人都凑合着用,节俭是美德,也是传家宝。

新买回来的扇子,扇边针脚大,不拾掇缝补一下,容易散开,不耐用。村妇找来花布条,一针一线,细细密密,为新扇包上花边。新扇子手柄上,拿烧红的铁丝钻个窟窿眼,穿上线,系成套,不用之时挂到墙上,一来免遭挤压损坏,二来放在显眼位置,想用伸手就能取。

早些年,芭蕉扇是乡村老人的标配,不管有风没风,无论坐着走着,手不离扇,轻摇慢晃。庄稼人居家过日子,一贯信奉“纵使家有万贯,也会一时不便”,相互之间借个东西实属正常,可说来也怪,不少人偏偏对借扇子很较真,推翻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乡村借物准则。

夏天庄稼人手不离扇、扇不离身,一把稀松平常的芭蕉扇,黄昏摇落了太阳,夜晚摇醒了星星,摇来了瓜田豆架的清风明月,摇出了古朴悠闲的慢调时光。

时至今日,空调、电扇走进寻常百姓家,终有一天,芭蕉扇会和许多老物件一样,淡出老百姓的夏日生活。遥想当年,祖母摇着芭蕉扇哄我入睡的旧时光,已成为一段挥之不去的亲情记忆,在我的脑海中历久弥新,永难忘怀。

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