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前专栏丨读党史要多回到“历史现场”
作者:余胜前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21 11:49:15“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谈到历史这面“镜子”,要求“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然而,如果我们只是浮光掠影地看历史,就像隔着老远照镜子,看不清本来面目,也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如果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去看历史,那就会像照哈哈镜一样,似是而非、变相走形了。
要以史为镜,我们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设身处地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去体会他们所面临的诱惑、挑战和抉择,才能让历史生动鲜活起来,让抽象的文字变成一个个“电影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有这样去读我们的党史,才可能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觉得震撼,越读越逼近历史的真相,越读越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比如读“重庆谈判”这段历史,如果我们不深刻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共双方的社会地位、目的意图,不深入地学习研究谈判过程与细节,不设身处地去“历史现场”走一遭,只知道时间发生在1945年,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国民党有蒋介石、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谈判结果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那还只是停留在中学应考阶段,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风起云涌与大智大勇。
当时国共两党面临的形势如何?论政治法律地位,国民党代表着“国家”“政府”,有以美国、英国、苏联为首的同盟国赋予的对日受降权;论地盘控制,国民党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土地和几乎所有大城市,中国共产党虽然也控制着一部分土地,但主要是农村;论军力,国民党拥有正规军(包括空军、海军)350万人和现代化装备设施,而中国共产党正规军仅120万人,且兵种单一、装备低劣;论国际形势,美国明确表示支持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帮助运送部队抢占土地,而苏联为了保持远东环境的安宁,与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并支持国民政府……
如果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思考一下,面对实力如此悬殊的不利境况,敢不敢深入虎穴参加会谈?怎么谈?怎样应对来自国民党及中外记者的各种诘难?怎样防范各种“明枪暗箭”?要不要接受国民党提出的极其苛刻的条件?要不要和国民党的右派接触?可以说,每一个问题都事关重大,都面临两难抉择,光是想想就足以让人心惊肉跳。我们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深入了解当时的背景和细节,才能理解柳亚子为什么赋诗称颂毛泽东此行是“弥天大勇”,才能感受到伟人的眼界、胸襟、胆略和智慧,才会打心眼里佩服和景仰,也才能够从中汲取营养,砥砺前行。
再比如,我们读红岩故事,如果回到“历史现场”,面对国民党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和死亡威胁,我们能不能像江竹筠那样始终坚贞不屈,能不能说出那样铿锵的豪言壮语:“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我们能不能像刘国鋕那样,面对哥哥两次用重金赎自己出去,面对只要自己在投降书上签一个字就可以获得自由,却依然选择慷慨赴死。我们能不能像王朴烈士的母亲金永华那样,变卖田产和房产捐资办学,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活动经费,在爱子王朴英勇就义之后,金永华依旧毅然决然地支持革命,重庆解放后,面对政府偿还王家变卖家产支援革命的2000两黄金,分文不取,全部交还给党,并且独自担起抚养残疾女儿的责任,认为“烈属只有继承烈士遗愿的义务,并没有享受烈士荣誉的特权”……
我每每读到这些党史故事,都禁不住闭目“神游”一番,常常潸然泪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个人以为,只有我们真正回到“历史现场”,去扮演一下革命先驱、红岩先烈、伟大人物、英雄壮士,去假想自己面对毒刑的拷打、面对生死的考验、面对贫富的诱惑当如何抉择,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来一场荡涤灵魂的拷问,才能准确把握“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才能更好地做到“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王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