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电入渝:中国能源转型的鲜活样本
作者:冯驿驭 胡晨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22 08:52:040.007秒,是一次心跳花费时间的百分之一。
这电光火石的瞬间,来自新疆戈壁的电能已跨越2260公里山河,点亮重庆的万家灯火。
6月10日,我国“西电东送”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产送电。这条“电力高铁”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换流站出发,穿行甘肃、陕西、四川,最终抵达重庆市渝北区渝北换流站。大西北的“风光”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为重庆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这条跨越千山万水的电缆,对重庆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非凡。
重构能源格局:一根银线连疆渝
“今年夏天,家乡的父老乡亲不会恼火了,开空调不用再提心吊胆!”
6月10日,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长期参与建设的新疆送变电公司工作人员黄亮说:“工程最关键的时候,我们连续20多天熬夜奋战,每天忙到次日凌晨是常态。现在看来,这份辛苦是值得的!”
黄亮是重庆万州人。2016年,他从三峡库区的高峡平湖,远赴新疆的荒漠戈壁。如今,在无数像黄亮一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新疆的“风光”转化成电能,搭载“疆电入渝”工程这条“电力高铁”,7毫秒就“闪送”入渝。数据显示,工程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从新疆输往重庆的电量将超过36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电量达180亿千瓦时以上。
在中国能源“西丰东匮”的格局中,重庆始终是个特殊存在。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能源净输入省市,重庆风电、光伏资源匮乏,是典型的能源洼地。
随着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建设,全市最大电力负荷、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由于重庆天气炎热,度夏期间空调降温负荷陡增,电力供应保障压力较大。
“多年来,为缓解度夏高峰期供电紧张,‘加快外电入渝特高压工程建设’一直是重庆人民的期盼。”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新疆、甘肃等西部省区市能源富集,例如“疆电入渝”工程的起点——哈密市就是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此外,新疆还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2小时左右的时差,每天下午4时开始,中东部地区光伏发电量快速下降,此时的新疆仍是艳阳高照,可有效支撑全国能源保供。
2022年,国家能源局对《哈密基地疆电外送第三通道配套电源规划》审核批复。一年后,2023年8月,“疆电入渝”工程开工建设。工程于2025年4月全线贯通,并在2个月后投产送电。预计今年盛夏,“疆电入渝”工程供电能力将占我市2025年度夏最大负荷10%以上。
至此,重庆电网正式形成“一交一直”双回特高压格局,构建起水、火、风、光多能互补、多元互济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保障能力提升至新高度。
一条银线跨越戈壁草原,抵达巴山渝水,将山城重庆与辽阔新疆紧密相连。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电力输送,更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生动实践,开创了我国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中国能源经济格局正被重新描绘。
提振产业信心:告别“甜蜜的烦恼”
走进重庆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只见生产线上机械臂腾转挪移,AGV小车(自动导引运输工具)来回穿梭,一辆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加速下线。
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正是赛力斯旗舰品牌车型——问界系列的生产基地之一。2022年,问界系列一经发布,迅速赢得市场青睐。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生产订单,赛力斯却陷入了“甜蜜的烦恼”。
这年夏天,重庆遭遇持续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甚至因此引发山火。为保障民生用电,重庆倡议部分高耗能企业实施限电措施。
手里攥着大把订单,却不敢放开手脚生产,这成为当时重庆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90后”刘鑫曾在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工作。他回忆,当时白天工厂放假,晚上再组织生产。白天闲着也是闲着,去逛商场,发现商场也采取了限电措施,灯光昏暗,扶梯停运。
在工业生产中,流水线的生产效率往往随着设备稳定运行、物料供应顺畅、生产管理优化等因素逐步提升。频繁的电力短缺导致产线停摆,无异于让这种提升陷入停滞。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网联汽车由上千个零部件组成,涉及数百家上下游供应商。这种因能源短板造成的生产信心动摇不仅影响主机厂,更会波及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经测算发现,2025年度夏期间,如果“疆电入渝”工程没有投运,在新增电源项目按期投运、网内机组稳发满发、足额用满外购电通道份额的情况下,全市仍存在约130万千瓦的电力供应“硬缺口”。
“如今,‘疆电入渝’工程投用后,充足的电能,让企业生产有了‘能源底气’。”市经济信息委电力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疆电入渝”工程不仅为重庆产业发展带来了信心,还正以“乘数效应”重塑我国西部经济格局:工程建设已带动上下游投资超1000亿元,除建设本身所需的1万余个就业岗位,还有3万余人在装备制造、能源服务等领域实现就业。在哈密当地,一批企业实现了塔筒、叶片等风电装备核心部件的本地化全流程制造,直接拉动当地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00亿元,助力哈密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到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疆电入渝”工程投产将有效带动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有力支撑新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激发绿色动能:“种”下9亿棵树
盛夏的清晨,当我国中东部地区已车水马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镇的第一缕阳光才刚刚洒落。
“今天是个好天气,风力不算大。”国网特高压公司巴里坤换流站项目副经理陈绪德一边伸出手“测试”风力,一边扯着嗓子喊。
风力虽说不大,但风声仍能盖过陈绪德说话的声音。在场的工作人员为了交流,只能互相对着耳朵大喊。
三塘湖镇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处于6级以上大风天气,且10月便进入降雪期。这样严苛的自然条件,既为“疆电入渝”工程建设带来巨大挑战,又提供了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这些清洁能源通过“疆电入渝”工程,跨越2260公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重庆。
“风光无限”的绿色能源,使“疆电入渝”工程在填补重庆电力缺口、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预计每年通过“疆电入渝”工程,新疆向重庆输送的清洁能源电量不低于180亿千瓦时,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按照最新计算标准,一棵树平均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约为18.3千克,每年新疆送至重庆的清洁电能的减碳量,相当于种植9亿棵树。
“疆电入渝”工程在我国西部地区“种”下9亿棵树,如果使用工程传输而来的绿色电能,能否为重庆汽车产业注入更多“绿色基因”?
根据最新测算,一旦“重庆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全部使用绿色电能,相比现有的火电,生产一辆整车的碳排放量最少可减少2吨,相当于超过1000棵树的年度固碳量。
近年来,欧盟等地区提高了对汽车环保的要求,正在从仅关注尾气排放升级到对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管理,对每辆汽车在生产过程的耗能数据更是严格“打表”。“通过‘疆电入渝’工程绿色电能生产的‘重庆造’新能源汽车不仅更容易达到欧美市场准入标准,车企需缴纳的碳关税也将大幅减少。”市经济信息委汽车工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疆电入渝’工程,给‘重庆造’汽车发放了一张‘绿色通行证’。”
更令人期待的是,清洁电力的虹吸效应正逐渐显现。未来,重庆能够凭借其稳定、低价、清洁的电力供应优势吸引更多国内外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高耗能、高附加值的电池材料企业落地。
从茫茫大漠到巴山渝水,电流奔涌两千多公里的0.007秒背后,新疆的风与光找到了价值出口,重庆的能源地位得以改写,产业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底气。一条横亘半个中国的银线,彰显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智慧。
“疆电入渝”工程的价值,将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释放,这条新时代的“电力高铁”,正在为我国乃至世界能源转型,提供鲜活样本。
编辑:冯驿驭 胡晨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