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甘小虎专栏|风云筹边楼

作者:甘小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22 14:25:45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个地方叫理县,那里雪山壮美,彩林缤纷,温泉水滑,加之交通方便,就成了川渝人民的“后花园”。到理县的游客大都徜徉于山水秘境,却少有人知道这里有一处古迹,一座楼。

这座楼位于薛城镇,高约18米,四角飞檐,青瓦红柱。它所处地势险要,正对峡谷,两侧奇峰竦峙。西峰宛如一支巨笔,东峰好似一副笔架,让人顿生经天纬地的豪情。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这便是薛涛笔下的筹边楼。

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辨慧工诗、多才多艺,被誉为“蜀中第一才女”。薛涛本人可能并不喜欢“才女”这个称呼,因为即便把男性都算上,比得上她的人也并不多,可惜生为女子,在那时无法充分施展才华,只能以歌伎和清客的身份出入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幕府。

薛涛不仅诗才出众,撰写公文也是一把好手,节度使韦皋赏识其才华,奏请皇帝授她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这个职务的级别只是从九品,但门槛很高,过去只有进士才有资格担任。尽管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薛涛仍以空前绝后的“女校书”之称闻名天下。薛涛的才华和思想便集中体现在这首《筹边楼》之中,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兼有写景抒情、咏史论政,气势恢宏、思虑深远,是中唐诗当中的上乘之作。

有人说,薛涛笔下那座筹边楼应该在成都,这座楼是后人修建并为纪念她而命名的。也有人说,薛涛写的就是这座楼,她曾登临此楼,有感而作。后一种说法是不大可能的。薛涛作此诗时,已六十高龄(薛涛生年不详,主要有两种说法,如按另一种说法,则已年过七旬),无力从成都远行而来。她年轻时曾两赴松州(今松潘),此地都不在她的路线上。但无论如何,眼前这座楼的风貌的确和《筹边楼》的诗意高度契合。花甲之年的薛涛,依然如此关心时政,忧国忧民,令人钦佩。

全诗的精华一句是“诸将莫贪羌族马”。边境为何不安宁?薛涛认为,是由于戍边将领的贪婪。他们对当地少数民族横加掠夺,导致矛盾激化。薛涛先后经历过十一任西川节度使,拥有治蜀筹边的丰富经验,她的观点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佐证。千百年来,争斗与杀伐、压迫与反抗,在边境不断上演,成为历史的循环。

直到一支队伍的到来。

他们同以往所有队伍都不同。他们不贪羌族马,也不讲汉夷之分,还给穷人分田分地,让穷人当家做主。他们条件艰苦,但理想远大。他们在城门拱券上刻下一句标语: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

他们的名字是红军。

当地百姓沸腾了,自发为他们筹粮熬盐、烧炭送水,担任向导和翻译,近四百人参加红军。六十岁的老母亲杨金莲带着她的四个儿女,随红军一道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小儿子失踪,大儿子冻残,母女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到达陕北,最终抵达新中国的彼岸,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红女”传奇。

古老的城门上,红军刻下的标语至今清晰可见。

远处的公路边,立着四个大字:红女故里。

筹边楼头,河山依旧,却已换了人间。

编辑:刘泳含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