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重庆区县组织工作一周简报(7.21—7.27)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28 08:59:15

一、经验交流

南岸:聚民力变泥泞地为百姓舞台

7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区南湖公园的黄葛树下,一场“树下音乐会”正在进行,69岁的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居民魏茹萍在浓荫下唱歌,身后几位老街坊拉着二胡伴奏,环形座椅上坐满街坊邻居,树影婆娑间欢声笑语不断。就在不久前,这两棵黄葛树下的裸露泥泞地,还是“晴天扬尘、雨天成潭”,让居民避之不及。这一改变得益于社区党建品牌“三益南湖N+联盟”的联动聚合效应,如今泥泞地已变身为150平方米的“休闲天地”。

“之前居民要求整治这块‘泥凼凼’的呼声特别强烈。我们党支部还实地察访过。”南湖社区党委书记余建回忆道,在社区“两委”专题会议上,列席的南湖社区六村第一党支部书记陈能立语气坚决:“群众期盼的事,联盟必须办成!”

这个“联盟”,就是点燃社区治理星火的党建品牌“三益南湖N+联盟”。“三益南湖 N+联盟”以党建为轴心,串联28家辖区单位,构筑起由党员提议、社区党委搭台、联盟多元力量共筑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最终,在社区公益站的精心筹备下,成功申请到6.5万元启动资金。一场“出资、出智、出力、出席”的行动随即展开。

“设计应该兼顾遮阴和活动需求。”善于观察的陈能立仔细查看图纸后提出建议,休闲平台因此添置了环形座椅。在社区号召下,花园路街道城镇规建岗位的党员工作人员积极献策;街道、西计医院、爱尔眼科医院与社区公益站共同补足了资金缺口;施工期间,居民自发劝导行人绕行并监督工程质量。

听到居民们不约而同将这方天地唤作“同心圆”时,陈能立感到欣慰:“这名字起到我们心坎上了,说出了我们党群同心、共建家园的心声!”

如今,“同心圆”广场的防滑透水地砖彻底终结了泥泞、扬尘的历史,环形座椅成为居民休憩、交流、活动的好去处,小广场更化身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闪亮舞台:每月一次的“黄葛树下享读南湖”读书活动飘散书香,“三益南湖大家唱”的歌声嘹亮,每周“小扣子课堂”呵护成长,义诊、义剪、义卖等志愿服务温暖人心,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从“泥凼凼”到社区乐园,方寸之间的精彩蝶变,正是“三益南湖 N+联盟”以党建为轴心,精妙串联资源、聚合多元力量所绘就的基层治理新图景。(作者:张莎)

城口庙坝镇: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

夏季来临,气温攀升,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7月21日,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扎实开展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集中投放救生圈26个、救生绳26条、防溺水警示牌26块、防溺水竹竿26根,织密织牢防溺水“安全网”。

此次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庙坝镇在重点河道、水库、山坪塘等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危险水域投放了相关救援设备和警示牌。每处水域均按“1个救生圈+1条救生绳+1块警示牌+1根防溺水竹竿”的标准配置,警示牌上清晰标注警示语,提醒群众远离危险水域。

为确保设备发挥实效,庙坝镇还组织村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等成立巡逻队,定期对救援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对警示牌完好情况进行巡查;同时,通过应急广播、微信群、入户宣传等方式,普及防溺水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引导群众提高安全意识,共同守护水域安全。

据了解,庙坝镇将持续加大防溺水工作力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以“人防+物防”相结合的方式,全力筑牢夏季防溺水安全防线,为辖区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作者:陈思柳 张越洋)

丰都名山街道:关爱成长护“幼苗”

近年来,重庆市丰都县名山街道党工委始终将关心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重要工作,依托“小名星”家庭教育互助会,努力做到以丰富的活动让孩子喜欢、以专业的志愿者队伍让家长信任、以安全专题教育让社会放心。

7月21日,“小名星”家庭教育互助会“夏日品鉴会”热闹举行。此前,在“小名星”家庭教育互助会志愿者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走进农耕基地,深入田间地头,亲身参与农作物从播种、生长到成熟的每一个环节。当亲手种植的西瓜端上餐桌,黄瓜、番茄等蔬菜变成大家的午餐时,孩子们不仅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更深刻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艰辛,珍惜粮食的意识在心中深深扎根。

为给未成年人成长提供更全面的支持,2024年4月,名山街道党工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借助“青春重庆”App平台发布“三下乡”活动招募信息,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充实师资队伍;联合附近乡镇组织孩子们交流研学,促进资源共享;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邀请专家为家长举办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提升科学育人能力;设立心理驿站,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服务,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据悉,2025年,名山街道已开展书法、绘画、篮球等兴趣活动120余次,组织外出交流研学3次,举行劳动实践等专题活动20余次,实现辖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全覆盖;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3次,参与家长达500余人次。这一系列活动成为名山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生动实践。(作者:孙艺荣)

忠县:林海“生金记”

七月烈日炙烤着巴渝大地,重庆市忠县磨子土家族乡、金声乡、官坝镇、金鸡镇等地的密林深处却生机盎然:南板蓝根枝叶舒展,竹荪顶着雪白菌裙破土,百部、淫羊藿悄然生长。30万亩国家储备林正上演“绿叶变金叶”的生态蝶变。

“沙沙沙……”7月21日,晨雾未散,官坝镇三峰村的林间已响起收割声。村民范远华弯腰挥镰,南板蓝根枝叶很快堆成小山。一旁的妇女麻利地捆扎枝叶,转眼成束待运。

此刻,无人机悬停半空,挂钩稳稳钩住网兜升空,沿着预设航线飞向盘山公路边。“这可是会飞的‘搬运工’!”范远华指着无人机笑道。以往靠人力挑运两三里山路的光景早已改变,这些富含天然靛蓝素的植物,通过“空中走廊”直达货车,送往贵州等地的染料工厂。

这样的高效场景,源于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的成功探索。竹山村是忠县“国储林+股权化改革+南板蓝根”的“试验田”。国储林下天然的遮阴保湿环境,恰好契合南板蓝根的生长习性。几年前,中国林业集团重庆林投忠州公司在竹山村建设南板蓝根种植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这片试验田扩大至其他乡镇超千亩,年产值达280万元。昔日的“试验田”已结出了丰硕成果。

除南板蓝根外,珍稀菌菇也在林下撑起了“生态伞”。7月22日清晨,白石镇巴岭村菌菇产业示范园,松林薄雾未散。村民崔志英提着竹篮穿梭林间,轻轻托起一株竹荪。“这宝贝就爱阴湿,腐叶是天然养料!”她笑道,指尖翻飞间,竹篮已盛满“雪裙仙子”。作为园区“老员工”,崔志英如今每天能采10公斤竹荪。

近年来,忠县在白石镇巴岭村丰富的高海拔笋竹林、马尾松林地,实施“国储林+菌菇”发展模式,在林下种植竹荪、大球盖菇等珍稀菌菇,在当地建起“国储林+菌菇”产业示范园。夏秋时节,竹荪绽放,亩产值达1万元;冬春季节,大球盖菇“接班”,亩赚6000余元。这片50亩的林地,在“夏秋产竹荪、冬春收球盖菇”的科学间种模式下,每年增加产值约80万元。

与此同时,金鸡镇的林药基地里,农技专家正教村民辨认淫羊藿的采收节点;在金声乡的一处林地,百部、五倍子等药材在林下蔓生,形成天然的“立体药库”。金鸡镇、金声乡近300亩的中药材基地,以林下经济带动农民就业,目前已种下淫羊藿、百部、鱼腥草等多种药材,年产值增加近100万元,实现了“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如今的忠县,正以“国储林”为基础,编织出一幅多元发展的林下经济图景。(作者:赵军 韩丽)

二、他山之石

四川德阳:聚四方力 办暖“新”事

近日,在四川德阳经开区一小区门口,参与换位体验的德阳市委组织部党员、“临时骑手”王鹏飞遇到了困难,“中午这趟最急,用户都赶着要吃饭,但是小区门口找不到停车位,停远一点肯定要超时。”他将情况上报后,市委组织部机关一支部牵头,交警、街道、物流公司党支部共同配合,当天就协调在小区门口划出外卖、快递专用停车位,解决了骑手“最后一百米”的困扰。

今年4月以来,德阳市委组织部、市委社工部以支部共建为纽带,试点开展“四方”联建·聚力暖心活动,推动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市级部门机关党支部、执法机构党支部、属地乡镇(街道)党支部四方携手,以组织共建促难题共解。

围绕新就业群体需求,明确四方角色定位。市级部门化身“指导员”,推动物流、餐饮等新就业群体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协调解决权益保障难题。公安、交警等执法机构担当“护航员”,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倡柔性执法、首违不罚,在严管中厚植温度。属地街道当好“贴心人”,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劳动维权、困难帮扶、心理辅导等定制服务,推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当好“传声筒”,及时收集反馈各方意见和建议,让服务更受欢迎、更接地气。

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四方力量建立起“三个一”机制。每月一会商,由市委组织部、市委社工部牵头召开联席会,将分拣区加装大风扇、安排临时停车避雨点等15项诉求列入清单,逐一销号;一线换位体验,组织引导机关党员常态化开展换位体验,跟着网约车司机一起跑,变身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上手干,更加全面准确摸清需求;一对一结对,机关党员干部与新就业群体牵手结对,共同参与文明引导、应急处突、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助推“管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力量”。(作者:德组轩)


编辑:周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