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致敬徐淙祥:以“粮”心之笔,绘就青春“丰”景
作者:邓烨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30 15:38:14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为“忠实践行‘多种粮、种好粮’嘱托的优秀代表”。这位在黄淮平原深耕五十余载的“大国农匠”,用坚守与创新书写了粮食高产的传奇,更为新时代青年干部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广大青年干部当以徐淙祥为标杆,深悟“粮”心,汲取力量,在新征程上绘就青春的“丰”景。
以“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忠诚,深耕信仰沃土。徐淙祥的种粮之路,始于对土地的热爱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19岁的他,面对家乡土地的贫瘠与粮食产量的低下,立下“外国能种出千斤麦,中国也能”的誓言,毅然投身农业。五十余载,无论风雨如何变幻,他对种粮的执着从未改变。青年干部要学习徐淙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基层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任务与诱惑,要坚定政治立场、把稳思想之舵,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践行初心使命,让忠诚在信仰的“沃土”中扎根生长。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攻克发展难题。从传统农耕到科技兴农,徐淙祥始终走在探索的前沿。他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钻研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将砂姜黑土变为“吨粮田”。面对农业发展的瓶颈,他从不退缩,以实干和创新为笔,书写农业发展新篇章。青年干部在工作中也会遭遇各种“硬骨头”,要学习徐淙祥的实干精神,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运用大数据、电商等新技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基层治理中,创新工作方法,化解矛盾纠纷,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为发展扫除障碍,让青春在实干中绽放光彩。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守护群众粮袋。徐淙祥不仅自己种好粮,还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编写种粮谚语等方式,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让大家的“粮袋子”鼓起来。他深知农民的疾苦,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青年干部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厚植为民情怀,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中,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在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时,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理念。
从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到徐淙祥的“高产奇迹”,不变的是对粮食安全的守护与对人民的深情。青年干部要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以徐淙祥为榜样,在信仰的引领下,用实干与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编辑:胡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