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清明专栏|踏入巫溪:在山水褶皱里聆听教育的脉搏与师者心声
作者:龚清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30 18:37:152003年3月下旬,我和戴亚东老师带着浓厚的兴趣踏上征程,从巫山坐轮船逆流而上到达云阳,再从云阳进入巫溪。我们此行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和作招生宣传,所以接触是巫溪的中小学教育。
从云阳坐车经云阳和巫溪接界的田坝乡进入我们的第一站——小河中学。小河中学依山而建,门前是云阳双江注入长江的纳溪河上游,枕山际水,风光可谓旖旎。走进校门,建筑陈旧,两栋矮矮的建筑在这里也算是鹤立鸡群。小河中学年轻教师大多爱好篮球,中学篮球队是这峡谷四个乡的冠军。他们尽“地主”之意,邀请我们赛一场篮球,他们身体素质很好,个人的技术也全面,讲究团结和配合,胜利对他们来说是自然之理。学校教导主任说:“虽然这里偏僻,条件不好,但这里的教师教书卖力,教学水平稳步提高。”走进他们的办公室,奖状挂满墙壁。沿着峡谷前行,是龙台乡中心小学。龙台小学就建在河边上,操场坎下就是纳溪河。龙台小学一位教师调侃说:“坐在操场的栏杆上就可以洗脚。”小学尽管在操场下,不管发什么大水,河水还从未上过操场。我们看到这里的小学生拿着帚帕在河里清洗,把学校打扫得干干净净。看着他们纯真的笑脸,我眼前突然一亮,河边的柳树正在抽绿,桃花正竞相绽放。龙台小学的校长鲁学俊已四十岁了。他邀请我们打篮球。鲁校长在操场上奔跑,投篮准确率高,有人开玩笑说:“鲁校长原来是巫溪县篮球队的主力,是这我们这里的乔丹,四十岁了风光依旧。”学校一位年轻教师和我们闲聊时说:“鲁校长非常重视人才,我工作半年就被鲁校长推荐成为县里骨干教师。”
第二天从峡谷出来,我们来到尖山镇。尖山镇海拔1000多米以上,两边是高高的群山,中间是狭长的平地。这里的小学生有很多是住宿生,中午操场上满是端着饭盒吃得津津有味的小学生。他们家隔学校远,不能回家吃饭和睡觉,每个星期完了之后才能回去。他们从家带米或买米在学校“搭伙”。看着他们的笑脸,我心里不知是啥滋味,正是艰苦的生活才锻炼出山区孩子的韧性,这是城里的孩子远不及的。尖山中学是巫溪县远至渝东地区出名的中学,巫溪县城及其他区乡的学生慕名来求学。尖山中学上的是大周的课,每半个月放四天假或每一个月放六天假,上大周课主要是考虑到巫溪山高路远,学生回家一次不容易的实际情况而推行的。走进初三年级的教室,可以用“书山”来形容,课桌上整齐地堆满了书籍。看看他们的课表,加上早晚自习,足足的有十四节。尖山中学的教师的严格卖力和学生的勤奋固然可敬,但应给学生一律留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我们应该思索的一个问题。
从尖山到文峰是我们此行的第二站。文峰镇坝子比尖山坝子海拔低得多,也宽阔得多。文峰是巫溪县唯一的市级小城镇。街道布局错落有致,楼房耸立,街道宽阔,车辆川流不息。从文峰坐车沿着盘山公路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红池坝森林公园。红池坝海拔近1800米,两边山上还有积雪。红池坝有三个池子,从两边山上看三个池子呈红色、黑色、青色,因此就有红池、黑池、青池。红池坝因红池而得名。红池坝是典型的南方草场,坝子满是黄牛、绵羊,悠闲地吃着草,时时传来叫声。红池坝小学就在红池坝开发区办公室院子里。教室是三间小瓦房,室内只有两扇小小的窗,破旧的天花板上吊着几盏泛黄的灯泡。小学一共三个年级:六年级、三年级、学前班。教室外满是破旧的自行车,他们上学步行的话,最远的要走三个小时,所以以车代步。我问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你的自行车在哪里买的。”他说:“新店(文峰镇)。”我问:“你到过新店吗?”他说:“没有。”我问:“想到外面去读书吗?”他先摇摇头后又点点头。在红池坝小学任教的有三位教师,是巫山师范毕业的李林安、张前美和万州幼师毕业的伍玉兰,他们当时都十九岁。李林安作为他们三个中唯一的男性被巫溪县教育局委任为临时负责人。我们笑他说:“你到教育局开会恐怕是全县最年轻的校长。”李林安还带一份羞涩说:“只不过是临时负责人,当校长是转正过后的事。”他娓娓给我们讲述小学的事情来。红池坝小学原先是开发区办的子弟校,去年教育局才接管过来。接管时只有几间教室和百来张课桌和三块黑板,连粉笔都没有。他教的六年级最大的十九岁,最小的九岁。如果学生要留级的话,只能降到三年级。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避免学生流失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问题。他说,红池坝一到旅游旺季,孩子们礼貌是最大的问题,这学期就一定要下大工夫对学生进行教育。走进李林安的宿舍,陈设非常简陋,宿舍又是办公室,桌子上调着扩音器。他说,他争取了一些费用,给学校买了高音嗽叭,每天早上八点钟准时播放音乐,中午学生播音开设了“红领巾”广播站。两位女教师张前美、伍玉兰生活极不习惯,却没有丝毫怨言,兢兢业业教书。三个教师支撑着一个学校,精神实在可贵。
从红池坝小学出来,我们来到塘坊小学。塘坊小学建校历史悠久,是巫溪县立第四小学,距今也有70多年了。一位姓邵的教导主任接持待了我们。当我们问起我们的实习生的实习情况,他直言不讳地给我们讲实习生的缺点。他说,这些实习生原先也是他的学生,讲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缺点,目的是使他们进步。一路上过来,我们都是听的基本上全是优点好话。这使我心一颤,这个社会讲实话指缺点的人太少了。
短暂的巫溪之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行走中,我认识了巫溪中小学教育,也认识了解很多为山区教育无私奉献的老师,这些给我很多感动和思考。
编辑:胡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