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重庆|万州:依托社区点位,优先保障困境儿童、留守儿童
作者:王沛 王欣悦 杨 迅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25-08-01 07:46:41早上8点,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口街道一碗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传来琅琅读书声。暑期爱心托管班里,十几张彩色小桌围成半圆,学生们在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今年暑期,由10家单位共同打造的公益托管服务在万州铺开。
15个托管点位从城区青少年宫延伸到乡镇街党群服务中心,自6月30日至8月29日累计开展托管服务100余期,将惠及3000余名6至12岁少年儿童,优先保障孤儿、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
“公益托管除午餐费用外,其余全免费,办班经费主要来自团重庆市委配备的假期托管专项经费、团万州区委青少年事业发展资金和区委社工部投入。”共青团万州区委主要负责人倪婧介绍。
针对暑期留守儿童学业辅导难题,共青团万州区委联合重庆三峡学院等高校,选拔8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派驻到各个托管点位,每个点位至少配备3名大学生志愿者,含1名师范类专业大学生志愿者。
9点半,万州区陈家坝街道陈家坝社区,留守儿童淼淼正和大学生志愿者龙雨核对数学作业。龙雨来自重庆三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社区暑期爱心托管点班主任。“能帮助孩子们我非常有成就感,参加活动还能增加志愿时长,每天还有补贴。”龙雨说。
托管班采用“基础+特色”双轨课程体系:必修课包括作业辅导、课外阅读、安全自护等;选修课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开展,在青少年宫提供非遗团扇设计、用电安全科学实验等实操课程。各托管点位根据需求,点单上课。
记者发现,公益托管受到家长欢迎,不过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师资缺口问题突出。“师资力量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心理辅导、非遗传承等专业课老师。”倪婧说。
对此,万州正积极构建专业师资库长效机制,面向社会吸纳退休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专业人才。“我们建立了点单式服务机制,每周收集家长需求并及时响应。”倪婧说。
场地利用也有提升空间。现有托管点主要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和青少年宫,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区内多所中小学校处于闲置状态。“我们正与教育部门协商,计划在城区部分小学试点开放校园场地,这样既能盘活资源,还能依托场地设置特色课程。”倪婧说。
编辑: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