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施崇伟专栏|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怀许倬云先生

作者:施崇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07 09:01:21

合上《中国文化的精神》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推送——许倬云先生在美国辞世,享年95岁。这巧合像历史与现实的轻轻碰撞,让刚被先生文字浸润的心,骤然涌起复杂的怅惘。

初识许先生的文字,是因对中国历史的痴迷。这位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所著的《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脍炙人口的历史读物,总能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通透拆解。再读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没有堆砌史料,而是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坐在老藤椅上娓娓道来:从商周的“天命观”到秦汉的“天下意识”,从魏晋的“人文觉醒”到宋明的“格物致知”,最终落在“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核上。他说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能包容、能调适、能创新”,这话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多年来读史的困惑。

先生的文字里,始终跳动着滚烫的家国情怀。他在书中反复强调,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无论身处何方,记得自己的根”,这句朴素的话,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轨迹。做中学教师时,曾带着学生诵读《论语》,那时只知字句美好,如今才懂“因材施教”里藏着的文化温度;在机关工作的十多年,常遇利益权衡,先生笔下“民为邦本”的古训,总在关键时刻为我校准方向;投身企业管理后,面对多元文化碰撞,才体会到“和而不同”的智慧有多珍贵。年近六旬再读此书,仿佛人生每一步都与先生的论述暗合,那些在不同身份里辗转的迷茫,都在“文化基因”的解读中找到了答案。

先生对文化的忧思更令人动容。他在书中直言,当代人面临的“精神碎片化”,恰恰是因为疏离了传统的精神根系。他呼吁年轻人“在历史中找坐标,在文化中找底气”,这话戳中了我的心事。这些年坚持写作,一半是记录生活,一半是想作些琐碎思考——就像先生说的,文化传承不在庙堂,而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常践行。读他分析“士大夫精神”时,忽然想起父亲生前总说“做事先做人”,这朴素的家训,不正是文化精神最鲜活的体现吗?

先生一生漂泊,却从未放下对故土的牵挂。他在书中写道:“我虽身在海外,心却从未离开中国的土地。”这种深沉的眷恋,让同为“文化守护者”的我感同身受。如今退出职场,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或潜心于传统文化阅读,或漫步在博物馆,让青铜器上的纹饰和书法里的气韵补充精神的养分。不时还带着孩子一同参与到文化现场,总觉得这是在完成一场跨越代际的接力。

手机上,先生去世的消息发布后,饱含深情的悼念留言铺天盖地。凝视着先生的照片,他正微笑着望向远方。忽然明白,真正的文化巨匠从不会真的离去,他们的思想会化作星辰,照亮后来者的路。先生走了,但他笔下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在课堂里、在职场中、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继续生长,生生不息。

这或许是对先生最好的告慰——带着他的启示,守着文化的根,走好脚下的路。


编辑:王诗雨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