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杨力专栏|立秋帖

作者:杨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07 10:00:14

立秋了,老家地里的“秋获”渐渐多了起来,早熟的花生、红润的柿子、透着蜜的石榴、金灿灿的稻谷,一切的一切,都招引着远游的孩子回家。

image.png

站在田埂上,远远看见了正在田间劳作的父亲。阳光晒在父亲的脊背上,他赤着双脚踩着温软的泥土。铁耙翻过,泥土的芬芳在八月的风里弥漫开来。父亲弯腰撒下萝卜籽,那专注的神情里,分明透露出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土地的敬畏。

是的,此时种下的不仅是种子,也是时节的契约。立秋撒下的萝卜籽,种下的白菜秧,还有什么大蒜、豆角之类的,稍加时日便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角。农人对立秋的重视,犹如对待生命中的关键时刻,因为这一节气直接关系到全年收成。当农作物嫩绿的芽尖顶破泥土,怯生生地探向阳光时,像父亲这般视土地如生命的农人都会无比激动,他们会蹲下来,用粗糙的手温柔抚过一层层毛茸茸的生机,就像在轻抚刚出生的婴儿。农人眼中的温柔,一年又一年,铺洒在丰腴而无私的土地上。

刚进院门,就看到爷爷高兴得像个孩子,忙着去采撷枝头的甜意。石榴在枝头晒得通红,爷爷小心摘下,掰开豁口,像溺爱还没长大的孙子那样让红宝石般的籽粒瞬间滑进我的喉头。后院的柿子也挂起小灯笼,奶奶踩着木凳摘下它们,小心放入老瓷瓮里“养甜”。儿时的情景恍若眼前,“养甜”后的柿子软成了朱砂色,揭去薄皮用唇轻轻一碰,蜜汁顺着嘴角流下,染红了整个童年的秋天。

父亲从田间归来,拿出一包菜种递到我手上:“回去种花盆里,教孩子认认青菜萝卜。”我点点头,一小包种子,是城市与乡村间血脉相连的脐带。

午饭时,母亲端出冰镇西瓜,笑盈盈道:“啃秋啃秋,啃掉暑气咬住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红瓤入口,清凉的甜汁冲刷着“秋老虎”的余威。

傍晚,父亲搬起竹椅躺在小院石榴树下歇息,嘴里哼着立秋三候的古老歌谣:“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我站在院门边,晚风吹过,水塘泛起粼粼秋波。远处路边的梧桐叶飘落如金色信笺,正在预告着季节的流转。

就要离开了,只见村里晒谷场上新收的稻谷铺成一片金黄的海,辣椒串在屋檐下挂成火红的帘子,红薯在竹匾里铺展成褐色的云。拖拉机突突地驶过村路,载满玉米棒子,农人的脸上汗珠滚落,绽开秋阳般透亮的笑容。

是的,故乡的立秋,从不沉溺于萧瑟。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疏朗,在乡村是挖红薯的父老乡亲挥汗如雨的身影,是灶间蒸薯饭、烫薯粉、炸薯条升腾的甜香,是院子里新垒的谷堆散发的温润光泽——秋收的欢愉,早已覆盖了所有萧瑟的咏叹。

回头望向故土,已感觉不到立秋二字的清凉。丰美土地上的立秋,是每一个勤劳者的汗水与牵挂,一锄一镰,一字一句,都是劳动者亲手写就的人间诗行。

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