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咬后发烧+皮疹+疼痛?自查防护指南这里看
作者:刘泳含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08 15:11:01夏季蚊虫活跃,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其中,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不过,通过典型症状,我们可以快速识别这两种疾病,做好科学防护,也能采用科学防蚊手段,拒绝成为“人肉诱饵”。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如何区分识别?
有症状看潜伏期。如果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或肌肉疼痛等症状,可以先回忆发病时间。基孔肯雅热通常在被叮咬后3—7天内发病(最快1天,最长12天),登革热一般在被叮咬后5—9天内发病(最短1天,最长14天)。
关键症状做对比。基孔肯雅热症状特征为:游走性关节痛,手腕、脚踝等小关节肿胀僵硬,晨起加重,可能持续数月;发病2—5天内出现皮疹,表现为躯干/四肢红色斑丘疹,可伴瘙痒、脱屑;一般不造成出血。登革热症状特征为: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伴剧烈头痛、眼眶痛;病程3—6天内出现皮疹,表现为四肢针尖样出血点或“皮岛样”皮疹,瘙痒明显;患者常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倾向,严重者可能尿血、脏器出血。
危险信号要注意。如果发现自己关节症状持续加重,头痛、抽搐,甚至意识模糊,那很有可能是感染了基孔肯雅热。而如果发现自己出现皮肤瘀斑、流鼻血等出血倾向,持续剧烈腹痛,变得嗜睡、烦躁,或者尿量明显减少(可能是休克前兆),那很有可能是感染了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康复期需避免剧烈运动;登革热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可能加重病情,既往感染者更需严防蚊虫。如果出现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蚊虫接触史,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个人防护蚊虫叮咬,怎样最有效?
规范使用驱避剂。推荐使用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的合格产品,使用时均匀涂抹于裸露皮肤(避开眼、口、伤口),如有防晒需求,则优先涂抹防晒霜,待成膜后再使用驱避剂,并按产品说明及时补涂。此外,2月龄内婴儿不可使用化学驱避剂,孕妇、儿童及敏感人群应选用适宜产品并严格遵循说明。
做好物理屏障防护。如果在蚊虫活跃时段(日出前后、日落前后)外出,宜穿着浅色长袖长裤,材质可选用致密织物(棉麻、牛仔布等),可将裤脚扎入袜子,减少暴露部位。
强化睡眠防护。正确安装并使用完好无损、网眼细密的蚊帐,睡前检查密闭性。还可以开启空调或风扇(避免直吹),能有效降低蚊虫活动力。
规避高风险暴露。尽量减少在蚊虫叮咬高峰时段(5:00—7:00及17:00—19:00)的户外活动,远离积水容器、静水水体、沟渠、草丛及灌木丛等蚊虫孳生、栖息环境。
优化室内防护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风扇或空调;确保纱窗、纱门完好并正确使用;不依赖涂抹维生素B1、超声波驱蚊器等未经充分科学验证的方法。
此外,不同人群也有不同推荐使用的防蚊方法。婴幼儿首要防护措施为物理屏障(蚊帐、防护衣等),2月龄以上可使用经认证的儿童专用驱避剂(避开含柠檬桉油产品);孕妇及敏感人群需在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指导下,选用安全有效的驱避剂,必要时先进行小范围皮肤测试。
编辑:刘泳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