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邻聚力” 幸福“零距离”
作者:胡晨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11 07:50:002025年6月11日,重庆市渝中区大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袁家岗院区义诊现场人头攒动。老人们排起长队,依次接受血压血糖检测、视力筛查等诊疗服务,来自毗邻区域——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袁家岗社区的颜阿姨也在此列。
交谈间,工作人员得知颜阿姨的丈夫因食管恶性肿瘤伴骨转移,行动不便,就医困难,迅速协调医护人员登门问诊,并为其配备家庭医生,承诺提供常态化医疗服务。“老伴这病,跑一趟医院太折腾了!真没想到,现在不出家门,还能享受到渝中区的医疗资源,方便多了!”颜阿姨说。
以往,受限于行政区划,跨区资源虽近在咫尺,却如同隔山望水,难以共享。
2024年,渝中区以“破界”的勇气和决心回应时代呼唤,积极探索毗邻党建新模式,主动与“邻居”牵手,推动毗邻区域跨界治理、共享发展。如今,渝中区与毗邻区域之间、区内各街道之间,不仅治理力量得以有效整合,更让居民们真切感受到“邻里一家亲”的融融暖意。
邻里共治,接壤处“双向奔赴”
“医院门前清爽了不少,道路也通畅了。”最近,不少市民都感受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边环境“颜值”的提升。
这份改变实属来之不易。这片区域地处渝中区石油路街道、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交界地带,存在天桥、地下通道、人行横道等多种通行方式。
“以往,游摊游贩掐准两区执法检查的时间差,在两地来回流动。”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谈起昔日困境,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这边劝,那边摆,我们像追着影子跑,力气没少使,效果没多少。”
行政区划的“楚河汉界”,让城市管理陷入“各扫门前雪”的窘境,如何打破僵局?
“我们与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党工委签订了《毗邻党建合作协议》,创新建立包括组织联建、城市联管在内的‘六联’工作机制。”该负责人说,“我们还整合双方力量建立了联合巡查管理机制,定期联合执法,实现了对毗邻区域的共治共管。”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力,两条街道携手共治取得的成效,正是渝中区以毗邻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与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渝中区桥连江北区、南岸区,陆接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交界区域地理位置特殊、监管部门众多、管理标尺不一、惠民政策各异,一定程度上存在治理死角与服务盲区。”渝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为此,我们尝试以党建为引领,以打破区划界限、行政壁垒为突破口,推动相关街道主动与相邻区域成立毗邻党建联席会,根据双方发展实际,健全毗邻区域定期议事、协商共管机制和扁平化互巡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毗邻区域治理一体化实践探索。”
如今,在渝中区与周边区域的连接处,“双向奔赴”已成新常态:渝中区大坪街道与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联合组建“坪湾联巡”队伍,截至目前已集中整治车辆乱停乱放、不文明养犬等问题30余起;渝中区朝天门街道联合江北区江北城街道、南岸区龙门浩街道、重庆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朝天门派出所共同开展巡河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已成功劝离违规垂钓人员60余人次……
除了线下协同,渝中区还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打通了跨区问题处置的“高速通道”,发现问题线上“一键流转”、线下协同处置。线上线下齐发力,一条条模糊的边界线,正逐渐转化为服务民生、守望相助的风景线。
邻里互助,“一日网格长”互相体验
“跨区交界处市政排污管道发生堵塞,请协调处理。”前不久,渝中区大坪街道基层智治平台收到袁家岗社区十一网格网格长刁怡上报的一条紧急指令,报告长江二路214号附近一处排污管网堵塞导致污水倒灌的情况。
疏浚管网本非难事,棘手之处在于这条管网恰好横跨渝中区大坪街道与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两地联合开展“手术”。
当天下午,大坪街道党工委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搭建“线上会诊室”,邀请谢家湾街道加入“群聊”,共同敲定分段疏堵方案。
三天后,平台收到“术后反馈”:污水排放恢复正常,现场清理完毕、臭味消除。
这处梗阻得以快速疏通,折射出城市治理中一个朴素的道理:现代城市区域相连、领域交织,各地之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联系,既然“共饮一江水”,治理就不能“井水不犯河水”。
在渝中区,这一共识正转化为扎实的行动。
今年5月以来,渝中区朝天门街道联合江北区江北城街道、南岸区龙门浩街道、重庆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朝天门派出所多次开展突出问题联合整治、违法犯罪联合打击等专项行动,筑牢两江四岸平安防线;渝中区石油路街道与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携手共建“四色预警”机制,为红、橙、黄、蓝预警事项配套差异化响应流程,今年已高效处置毗邻区域红色预警事项3起……
在对外畅联的同时,渝中区还持续向内深耕。
社区网格员身处感知城市运行脉搏的最前沿,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为充分释放这支队伍的能量,渝中区不少街道都赋予他们“跨界通行”的能力。
渝中区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与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袁家岗社区大胆互认网格员身份,并为其开通基层智治平台直通账号。得益于此,今年4月底,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七网格网格长张建萍发现毗邻谢家湾街道辖区主干道被倒伏树木堵塞时,不用再层层转报,指尖轻触便实现险情跨区直报;石油路街道推出“一日网格长”交叉体验项目,鼓励街道网格员与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网格员短期互换服务阵地,锤炼协同处置复杂问题的“肌肉记忆”。
省去冗杂的中转环节,隐患及问题处置效率得以提升。截至目前,渝中区已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成功推送并协同处置跨区域问题20余个,毗邻区域协同共治的韧性与效能正日益显现。
邻里相通,“袁来”就是一家人
“姑娘,听说现在你们这里也能给我们办事了?我想办个高龄补贴。”不久前,家住渝中区袁家小苑小区的八旬老人李秋萍走进渝中区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袁来一家”跨区通办岗工作人员李瑶询问,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和期待。
“可以的,我们帮您把相关材料代交给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袁家岗社区,一样按照流程办理,您放心!”李瑶笑容温暖,声音清脆。
听到肯定答复,李秋萍脸上绽开笑容,连声道谢。
老人家住渝中区,为何业务受理方却是九龙坡区?
“当年行政区划调整,原来的袁家岗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被划入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另一部分则归属我们大坪街道。巧的是,两边的社区都沿用了‘袁家岗’这个名字。”大坪街道相关负责人解释,“过去,我们街道袁家岗社区的许多居民,因为户籍原因,只能到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袁家岗社区办事。”
两个社区地理位置紧密相连,行政管辖却泾渭分明,这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困扰民生的藩篱。解决居民“两地跑”“折返跑”的办事难题,成为两地共同的心愿。
2024年底,“坪湾结对·袁来一家”毗邻党建品牌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社区服务“袁来一家”跨区通办机制的高效落地。
“现在即便居民‘走错了门’,很多事项我们也能照单全收。”李瑶说,“由接收材料的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将资料递交至材料对应的服务大厅进行办理,居民不用再跑冤枉路。”
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两个社区的“牵手”清单日渐丰盈,目前已涵盖近20个跨区通办服务项目,成功办理跨区业务近40件。
合作的边界,远不止于政务服务。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资源,也在“一家亲”的理念下加速流动共享。
3月12日,渝中区大坪街道举行义诊活动,毗邻的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居民刘华芬在医生引导下完成肺活量检测;7月伊始,“童心袁梦”假期托管项目启动,两个袁家岗社区的双职工家庭皆可享受假期子女托管服务……一件件小事落地,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拥有“亲如一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地理接壤的“物理相邻”到要素共享的“化学相融”,这样的融合探索,在渝中区并非孤例:渝中区化龙桥街道与沙坪坝区土湾街道携手绘就“化龙桥—土湾”沿江文旅新图景;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整合毗邻区域的老年食堂、暖“新”驿站等资源,搭建起10余个功能齐全的党群共享阵地……
当资源开始双向流动,服务学会主动“串门”,毗邻区域人们心头的距离便被悄然拉近,横亘在两地之间的无形藩篱也在一点点消融。
编辑:胡晨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