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玉米的甜,汗水的咸

作者:杨进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11 12:26:34

如今住在城里,每到新鲜玉米上市,总忍不住买几根。锅里一煮,那股清甜香气飘出来,一下子就把我拽回了陕西杨凌的老家。这香气里,缠绕着我特别的感情,更裹着农家人实实在在的辛酸与幸福。

我生在1969年杨凌的土炕上,在黄土地里滚爬长大。对玉米最深的记忆,是从秋收的忙碌和那份沉甸甸的喜悦开始的。那时一分玉米,家家户户就拉着吱呀作响的架子车,把金黄的玉米棒子拖回院子。玉米堆成小山,全家老少围着剥皮。剥下的玉米皮堆在脚边,金灿灿的玉米棒子露出来。母亲有时会讲些老故事,孩子们边听边干,手上不停。

熟透的玉米皮是黄的,偶尔碰到青皮的,剥开里面往往是鲜嫩的。母亲把它们放进大铁锅煮,灶膛里火苗跳着,锅盖噗噗响,没多久,那嫩玉米的清甜香气,就飘满了整个院子。捧着刚出锅滚烫的玉米啃,热乎乎、甜滋滋的,那是全家人最欢喜的时刻,也是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吃过煮玉米,我们常借着月光继续剥皮。剥皮也有讲究,不能全剥光,要留几片叶子,父亲好把它们编成串。他那双粗糙的大手,灵巧地把玉米皮一绺绺拧紧、接长,像搓草绳一样。皮绳在他手里越来越长,常常要忙到深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把编好的长绳高高架起,把一串串的玉米棒子,挂在我家院角的木头架子上、院墙上、树杈上。树杈被压得弯下了腰,日子,也仿佛被这沉甸甸的分量压得格外实在。

老家的庄稼一年收两茬。六月麦子刚割完,就得赶紧把玉米种子点进还带着麦茬的地里。玉米苗长到半尺高,就得顶着毒日头去“间苗”,一棵棵仔细看,隔二十厘米左右留下最壮实的,拔掉那些瘦弱的。再过一个多月,玉米秆就能蹿得比人还高。这时正是最热的三伏天,地里的活也最熬人:要给一人多高的玉米地施肥、除草、浇水。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玉米叶子像小刀子,胳膊上、脸上常被划出一道道血口子,汗水一浸,又痒又疼,还要忍受蚊虫叮咬。

熬到九月底,玉米熟了,真正的秋收才算开始。最累人的是掰棒子。大人小孩都钻进玉米地,一人背个大背篓。左手扶着玉米秆,右手攥紧玉米棒子,使劲往下一掰,“咔嚓”一声,棒子就掰下来了。顺手扔进背着的背篓里。玉米叶子刷在脸上、脖子上,汗水浸着新伤旧痕,又麻又疼。背篓渐渐沉重。开始不觉得,等掰满了,那分量就实实在在地压在了背上。篓绳勒进肩膀肉里,压得人直不起腰,只能低着头,一步一步,费劲地挪出密不透风的玉米地,走到地头,弯腰低头,把后背满篓的玉米“哗啦”一声倒进大堆里,又背着空篓钻进地里,继续干。

我对玉米有份特别的记忆,是在八岁那年的暑假。有一次割猪草,路过生产队那片茂盛的玉米地,饱满的棒子勾得我心痒。瞅着没人,我飞快钻进去,掰下几个半大的玉米棒子塞进草筐底下。回到家,添水烧火,刚把那几个玉米扔进锅里煮,水才滚开冒出点香味,后衣领就被猛地揪住了!是父亲!他脸色铁青,眼神像刀子。皮带抽在屁股上,火辣辣地疼。父亲喘着粗气,指着我鼻子吼:“你个混账东西!这棒子还没长饱实,你就敢祸害!你晓得一棵苗从土里钻出来到结上棒子,得费多少劲?浇多少担水?晒多少毒日头?人得在它跟前弯多少次腰?全队老老少少都指望着它熟透了分粮呢!你掰这几下,糟蹋了多少人的汗珠子?那是咱庄稼人的命!是血汗!”那吼声炸在我耳边,是心疼,是怒火,更是对粮食刻进骨子里的敬畏,震得我懵了。

后来包产到户,田分到自家手里,没过两年父亲去世。秋收时,我成了家里顶梁柱,拉自家的架子车,把亲手种出的玉米一车车运回家,同样堆成小山。这分量压得肩膀生疼,却让人心里踏实,沉甸甸的都是自家的收成。院子里,父亲当年亲手扎的那副黑黢黢的玉米架子,还在风雨里立着,早被岁月浸透了。我伸手摸着那些横竖交叉的木条,粗糙硌手,却有种说不出的厚实感。仿佛还能感觉到父亲缠绕玉米皮绳时留下的力气,还有他掌心里磨出的硬茧子。

这架子在我家院里立了几十年,也在我心里立了几十年。它挂住的,哪里只是玉米的分量?分明挂住了父亲一生劳累、从骨子里熬出的辛苦,挂住了母亲灶火映红的脸庞上流下的汗水,更挂住了这片土地教给我最要紧的道理——对土地、对汗水换来的粮食,要懂得敬畏。那顿鞭子的疼早忘了,但那份明白刻进了心里:每一粒金黄的玉米,都得农人用汗水去浇灌,用一次次弯腰流汗去换来。没有那咸涩的汗水,就没有这清甜的滋味。

现在,我坐在窗前,吃着街边买来的煮玉米。牙齿咬进饱满的颗粒,清甜的汁水流出来,一丝熟悉的甜勾起了回忆。眼前,又浮现父亲在昏黄油灯下,弯着背,一遍遍拧玉米皮绳的身影,还有他摊开手掌时,被皮绳勒出的深红印子。我的掌纹里,仿佛还带着黄土的气息。而那老玉米架上垂下的,是时光熬出的味道,是辛劳与汗水一起酿出来的,最终渗入骨子里的、带着咸味的微甜。

如今再尝这嫩玉米的香甜,滋味依旧,心里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懂得。每一口软糯的清甜背后,都是农家人从春到秋,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一遍遍弯腰、一遍遍流汗的辛苦。这香甜,是汗水浇灌出来的。这咸涩的汗水里,也最终酿出了生活的甜,和对这片土地、对劳动最深沉的敬意。这甜与咸的交融,才是生活最本真、也最值得敬畏的滋味。


编辑:张雨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