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报喜的“墙”

作者:杨进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12 08:43:50

前些日子回老家,邻居发小李军告诉我,他的儿子在我所在的城市读大学,语气里满是自豪。他说孩子暑假没回家,在电话里说做家教已经能挣出学费和生活费,不用家里负担了。等我返城时,李军搭我的车,顺道去看看儿子。

我们开了八个小时才到城里。天已经黑了,我留他先住下,明天再联系孩子。晚上陪他沿街散步,路过一个小摊,却意外看见他儿子正蹲在地上,守着些小挂件在卖,摊前没什么人。李军愣了一下,明白了儿子的处境,轻轻推我转身,默默地离开了。

这情景让我想起现在很多人用微信、抖音展示生活,拍的常常是光鲜的一面。我也是这样,出门旅行、吃顿火锅、家里开了朵花、新添了冰箱,总挑好看的拍下发朋友圈。时间久了,老家的堂兄弟们就以为我过得宽裕。隔段时间就有人打电话来借钱,开口就是几万。我说了实情,电话那头沉默后,声音带着怀疑:“你还能缺钱?看你朋友圈晒的,哪像手头紧?不想借算了!”

这声音猛地把我拉回军校刚毕业结婚的日子。那时租住的是隔断间,小得转个身都困难。给母亲写信,我却总说住处宽敞方便。后来母亲来看我,推开门就愣在狭窄的门口。母亲看着房间,好一会儿才低声问:“信里那些话,都是为让我安心吧?”那轻轻一问扎进我心里,我喉咙发紧,说不出话。

孩子出生后,我依旧习惯报喜不报忧。孩子三个月大时,右眼查出问题,我和妻子抱着他辗转北京上海求医。那段日子焦灼不堪,母亲来电,我握着电话故作轻松:“都好着呢,孩子睡得香,您别操心。”电话那头,母亲声音明显松缓下来;放下电话,我的心却沉沉下坠——看病耗尽了积蓄,还欠了债。这苦心维持的“好”,竟成了无形的墙,悄然隔开了母亲欲伸的援手。

细想起来,这“报喜不报忧”的习惯,早早就埋下了种子。1987年我参军入伍时,父亲已去世,家里很困难。为了让母亲安心,每封信里我都写部队生活好,顿顿吃得饱,每月还有津贴。母亲回信总叮嘱我省下钱寄回家,她攒着给我娶媳妇。一次探亲结束回部队,我把攒的钱全留给母亲,身上只够买返程车票和路上吃饭。没想到途中遇上山体塌方,大巴车被堵了两天。兜里的钱快没了,每顿只能啃一个馒头喝凉水。路通时,咽下最后一点干粮,肚子空空,浑身发软。

生活的路,从来不是平坦的。有时,对真正关心你的人,说说难处,反而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温暖。就像当年母亲推开那扇门,终于看见儿子真实的生活,虽然简陋,却让她更深地懂得儿子的难处。

亲人之间真正的体谅和关心,往往就在这点真实的流露里慢慢生长。一家人过日子,好的、难的,都适当说说。这样,心才贴得近,日子才过得明白。不必总强撑着笑脸,那点真实的缝隙里,自然有一股暖意流进来,支撑着我们走过生活里的一道道沟坎。

当终于在亲近的人面前放下伪装,承认自己也有艰难,生活的担子,反而似乎不再那样沉重。原来人与人之间最结实的牵绊,不是表面的完美,而是彼此明白、愿意互相扶一把的那份真心。这份无声的分担,没有形状,却坚韧有力,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编辑:张雨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