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当代快评 | “坝坝课堂”,能否成为乡村教育的另一种答案

作者:唐余方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13 17:02:01

让知识穿过大山,不只需要一个刘晓生,而是需要一群“刘晓生”。

唯有如此,教育的回响才不会只停留在一个院坝的夏天,而是延伸到广袤乡村的日常生活里。

这个夏天,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的一处农家院坝,又一次在琅琅读书声里“热”了起来。76岁的刘晓生,是陆军军医大学的退休教授,每到暑假,他便来到这里为孩子们义务教英语。最近,“坝坝课堂”在网络上刷屏,孩子们的读书声穿过贵州的重重大山,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2012年,刚退休没多久的刘晓生从重庆来到桐梓,本是为避暑,却偶然发现当地孩子英语发音欠佳,便萌生了免费授课的念头。从最初的零星几人,到屋里挤得满满当当,再到将课堂搬至走廊、移至院坝,他几乎年年赴约,把一份“被需要”的价值感,转化为乡村看得见的改变。

“坝坝课堂”的动人,不仅在于刘晓生对教育的热爱与坚持,还在于它的独特性:不设条件、不限基础、贴合孩子们的真实困难去教,把“会不会读、敢不敢说”这样的微小进步,兑现为一次次可感知的成长,点燃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这是“坝坝课堂”温情的一面,也折射出乡村教育的另一面——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这个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条件的落差上,更体现在乡村优质师资的稀缺上,尤其在外语、音乐、美术等非刚需学科上更为明显。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的教育振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不仅需要政策投入、硬件建设,还需要稳定、充足、优秀的教师资源。大山里的“坝坝课堂”,虽源于个体的善意与坚守,却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启示——通过引入退休教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补充学校之外的柔性与温情,让制度化的资源下沉与民间自发的教育行动形成互补合力。

在网络上,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评论区表达了到基层传授知识的意愿,而现有政策也为此提供了基础。比如,“银龄讲学计划”“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等,都在鼓励退休教师下沉基层、建立常态化支持机制。如果能在县域层面把这类机制做细做实,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就能让这种“候鸟式课堂”从零星偶发变为可复制、可评价、可延续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活动室、院坝等公共空间,打造“乡村学习共同体”,让类似“坝坝课堂”的灵活教育在更多地方实现常态化开展。

乡村教育的短板无法在一夜之间补齐,教育公平的实现,依托于稳定、可持续的制度设计。让知识穿过大山,不只需要一个刘晓生,而是需要一群“刘晓生”。唯有如此,教育的回响才不会只停留在一个院坝的夏天,而是延伸到广袤乡村的日常生活里。

往期链接:

当代快评|公厕的门究竟为谁而开?

当代快评|怎样讲主旋律故事才能“叫好”又“叫座”?

当代快评|把游客和市民好好“宠一夏”

当代快评|谁在喂养畸形的“大胃王”?

当代快评|敢戳天的人,天断不会饶过他!

当代快评|城市要多给年轻人提供留下来的机会

当代快评|容得下“犯错的充电宝”,就容得下人心往之

当代快评|好好“埋伏”,把“光影流量”变成“产业留量”

当代快评|社会智治要防止“一条腿”完全取代“另一条腿”

当代快评|“四不干部”是短板,但不要成为沉没成本

当代快评|治理酒桌吃喝,工夫在桌外

当代快评|请告诉孩子,高考或是起点,成长没有终点


编辑:唐余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