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为什么这束光穿越八十载依然明亮?
作者:汪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党课参考》发布时间:2025-08-15 14:54:01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在吉林英勇殉国,残忍的日军剖开其腹部,肠胃里只有还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年后,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前,有源源不断的悼念者自发摆放的新鲜松枝。从胃袋里的树皮纤维,到纪念碑前的苍翠枝叶,我们愈发懂得,信仰的力量何其强大。八十载春秋更迭,这束穿越烽火的信仰之光,依然明亮如昨,映得人心滚烫。
为什么这束光穿越八十载依然明亮?
抗战时期,有很多像杨靖宇一样的英雄——时任冀南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肖永智就是其中之一。1943年,肖永智身负重伤后,在写给妻子的家书中表示,他在以共产党员的精神克服着敌人给予的痛苦,并坦言“为着革命的事业流洒鲜血是每一个真正革命战士的天职”。数月后,这位28岁的年轻将领在山东遭日军突袭,于突围中英勇牺牲。支撑这些抗日英雄的,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力量。这种信仰,既包含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也包含对家国山河的赤子深情。
新时代,信仰之光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但它的精神内核依然与80年前一脉相承。“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投身边疆牧区建设四十余载,不断探索化解草原生态与牧业生产的矛盾。他清楚地知道,“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并据此走出一条“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的新路子。这种纯粹而坚定的家国情怀,与杨靖宇“忠贞不贰的意志”、肖永智“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精神跨越时空形成呼应,证明着信仰之光在新时代闪闪发亮。
为什么这束光穿越八十载依然明亮?
抗战时期,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训处副主任的宋任穷在河北临城县黄腊沟村驻防时,不仅拒收乡亲凑的粗粮,还下地耕田与群众同吃南瓜红薯,被称为“南瓜政委”。日军烧毁村民房屋后,他带头捐积蓄重建,说“子弟兵的钱就该花给亲人”,深深感动了群众。正是这种“党群同心”的作风,让群众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八路军转移文件和武器,冀南根据地因此迅速扩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抗战时期到新时代,“党群同心”的理念不断厚植,在基层治理中形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枫桥式派出所”思阳派出所创建“十万山大妈”警民微信交流群,引导辖区的大妈管“闲事儿”,营造了“共建平安社区、共享平安成果”良好氛围。从黄腊沟村的“南瓜政委”到思阳派出所的“十万山大妈”警民微信交流群,时空更迭中闪耀的是同一种“精神密码”,八十载的时间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把人民当亲人”的初心。当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信仰之光便始终明亮如初。
为什么这束光穿越八十载依然明亮?答案远远不止以上这两个。
信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密码。对党员干部而言,信仰信念更是政治灵魂,从红船启航的那一刻起便融入血脉,深深扎进中国的土地。它汲取人民之泉、时代之光,抽枝散叶,终成参天大树,为跋涉者遮风挡雨,为后来人指明方向。正因如此,这束信仰之光才能在穿越枪林弹雨、经历沧桑巨变后愈发明亮。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眺望,这束穿越时空而来的光,正照亮前方的新时代赶考之路。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广大党员干部只要把信仰铸进脊梁、把信念化为行动,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定能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编辑: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