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重庆区县组织工作一周简报(8.11-8.17)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18 09:41:10

一、经验交流

江津珞璜镇:“三位一体”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以前,每逢暑假孩子不是抱着手机就是满街疯跑,现在社区专干带他们学剪纸、练书法、做手工。”8月14日,家住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珞璜社区的刘仁杰谈及小孙子的变化,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近年来,珞璜社区积极构建“党建领航·三维护苗”工作体系,通过织密保护网络、深耕精准服务、激活社会共治,让辖区40名留守儿童有了“第二个温暖的家”。

精准施策——从“撒网式”到“滴灌式”帮扶。珞璜社区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机制,对留守、困境等五类未成年人实行“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同时,联合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开设“职业开放日”,让困境孩子体验烘焙、无人机操控等课程;与辖区派出所共建“法律加油站”,今年以来已为9名未成年人提供家暴干预、校园欺凌调解等服务。

协同联动——汇聚保护力量“攥指成拳”。为构建“大未保”工作格局,珞璜社区党委整合辖区派出所、学校等资源,打造“1+5+N”服务矩阵,成立中枢平台“珞苗”护未联动工作小组开展统筹协调;集合5大特色功能,打造“珞苗”护未工作室,整合普法宣传、图书借阅、儿童游乐、心理辅导等多种场景;发动退休教师、法律顾问、大学生志愿者等群体组成“银发护苗队”“爱心妈妈团”等“N”支专业队伍。

痛点攻坚——把“揪心事”办成“暖心事”。针对暑期“看护真空期”,珞璜社区推出“点单式”托管服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作业辅导服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授剪纸技艺,社区老党员开展书法培训……三年累计服务辖区儿童300余人次。针对长江沿线防溺水的压力,珞璜社区创新“电子围栏+人工巡防”双保险,在重点水域布设智能监控,组织老党员、家长代表、珞璜铁江冬泳队志愿者成立“江岸护卫队”,开展拉网式巡查,有效降低未成年暑期溺水风险。

“未成年人保护既要像阳光普照,又要如雨露般精准。”珞璜社区党委书记吴代娟介绍,社区将进一步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打造“护苗公益联盟”,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周末爸妈”“护学岗”等特色项目,让每株“幼苗”都能沐光而行、茁壮成长。(作者:庞俊梅 黄远智 张巧)

永川板桥镇:实施青蓝传承工程 打造乡村振兴后备军

“宝子们,这是我们今天上门收的土鸡蛋,这边是散养的乌骨鸡,那边还有仔鸭,同城当天送到家,区外三天也能达,坏蛋包赔包退啦……”8月14日,在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土货馆的直播间里,“90后”返乡大学生杨攀正热情地向网友推介当地农产品。

杨攀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现任永川区板桥镇通明村支书助理。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姑娘,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坚持,利用短视频专长,仅凭一部手机、一个支架,就成功带动村里的土特产销售突破5000单,销售额达60余万元,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助农大使”。从大学生成长为优秀村干部,杨攀的快速蜕变,得益于板桥镇在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上的持续探索。

近年来,板桥镇着力构建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培养选拔机制,创新实施村居年轻干部青蓝传承工程,致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后备干部队伍。

把住“选拔关”。板桥镇根据各村发展所需,梳理形成村级需求、人才供给“两张清单”,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面向40岁以下的大学生、经商能人和退役军人等群体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累计储备优秀后备干部61名,其中拥有直播电商、种养殖技术等经验的人数占比42%。

把住“能力关”。10名镇党政班子领导与所有后备干部结成“一对二、一对三”的帮扶对子,手把手、面对面地传经验、教方法、指路子。建立后备干部能力提升机制,每周工作复盘、每月谈心谈话、每季度晾晒比拼,通过现场教学、案例讲学、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推动后备干部主动学习提升。

把住“实战关”。综合后备干部个人特点及村居实际情况,采取“干部自选+村居挑选+党委派选”的方式,从中选择12名后备干部跟班学习、试岗锻炼,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结对帮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后备干部交办任务,推动后备干部迅速转变角色、熟悉基层情况、提升实战能力。

把住“管理关”。建立“优进绌退”动态管理机制,围绕思想政治、履职能力、工作作风、群众口碑等进行全面“体检”,通过“干部自评、群众互评、村居复评、部门点评、党委考评”,对意愿不强、表现不佳、能力不足、违纪违法的干部及时调整出库。将表现优秀、条件成熟、群众认可的后备干部作为村“两委”成员重点培养。换届以来,先后共有8名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作者:李俊辉)

綦江赶水镇:“智”水有方,玉米产业“水”到渠成

8月11日,在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新炉村的玉米种植基地里,成熟的玉米颗粒饱满、长势喜人,村民们一边采收一边装车,现场一片繁忙丰收景象。种植大户李后伦回头望了望那片金灿灿的玉米地,颇有感触地说道:“全靠镇上给我们调水保供,才让我们的玉米实现了大丰收。”原来,新炉村自今年2月起,玉米种植就面临缺水问题,赶水镇及时发挥基层智治平台水资源智管综合场景作用,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

undefined

赶水镇位于綦江区上游,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资源丰富,但保水蓄水能力差。作为现代农业示范镇,这里孕育了草蔸萝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然而“水”却成了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5年5月,赶水镇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创新开发并精心打造水资源智管综合场景。通过这一场景,可实时掌握村社用水需求,实现区域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今年,我们镇连续4个月无有效降雨,通过平台数据反馈发现,山坪塘和水库蓄水量均不足四分之一,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赶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赶水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平台运行岗工作人员现场操作系统并介绍:“我们在平台接收到多起网格员上报关于新炉村缺水的事件,通过综合场景查看附近应急取水点,挂图作战确定采取抽调水的方式,将松坎河作为应急取水点,设置一站式提灌站,及时保障了新炉村650户、1830人和570余亩玉米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除调水保供外,水资源智管综合场景还广泛应用于水位监测、洪涝预警、水源污染巡查等工作。“下一步,赶水镇将持续完善和迭代综合应用场景功能,提升水资源管理智能化水平,增强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全镇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安全稳定。”赶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作者:傅国霜 王子鸣)

武隆:从红苕苞谷到拿铁飘香 “党建红引领下的武隆文旅蝶变

8月12日清晨,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55岁的冉光芳在一家图书馆内忙碌着,熟练地将一杯拿铁递给游客,精湛的拉花技术让游客称赞叫绝。“以前只知道红苕苞谷洋芋粑,连咖啡都不晓得是啥味。现在我一天能做几百杯咖啡。”冉光芳笑着说道。从务农的一把好手,变身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咖啡师,冉光芳脚下的家乡正经历深刻改变——这正是武隆以“党建红”引领“文旅兴”战略的生动缩影。

党建引“旅”,构建全域协同联动格局。武隆区聚焦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构建“三级书记联动抓总”责任体系,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整合政策资金,培育度假、低空、康养、运动、冰雪等业态,推动“三栖”经济与文旅融合。健全区委专项机制,组建7个涉旅工作专班,深化“三个一”推进机制,联动解决景区开发、用地供应等难题。深化区域协同,与都江堰、大足等8地签约,170余家景区资源共享,打造7条跨区域精品线路,共创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组织强“旅”,激活产业发展聚合效应。武隆区以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牵引,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联合党委,成立“一链条一支部”6个,吸纳文旅企业、协会38个,发布合作机会清单120余项。打造“党员标兵岗”“责任区”“生产线”,设置“红色服务驿站”18个,党员志愿者年服务游客超260万人次;建立“党员先锋队+文旅产业链”快响机制,办结涉旅问题320余项。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文旅企业+合作社+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盘活闲置资产280余处,发展农家乐、民宿2000余家,全区约四分之一人口吃上“旅游饭”。如,荆竹村党支部推动成立“云上荆竹”强村公司,建成4A级旅游景区“归原小镇”、高山绿色果蔬农旅融合示范片,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人才兴“旅”,赋能生态价值有机转化。突出党管人才导向,实施书记领办文旅人才项目、“仙山荟才”计划,创新“飞地引才”“离岸引才”引进专家57名,入库人才300余人。探索设立度假区“候鸟”党委,构建四级服务阵地,“一对一”提供13项精细化服务,集聚“候鸟”人才486名,助力建成农文旅融合产业园25个、精品民宿36家。优化党建引领“产学研”融合功能体系,建成文旅产业发展平台13个,引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催生突破性科技成果50项以上。

改革活“旅”,驱动监管服务迭代升级。构建“1+4+N”综合执法监管体系,实现涉旅问题统一归口、一体处置。建立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机制,获评文化和旅游部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开发“文化·安心游”应用,提升交通预警、客流疏导、投诉反馈及“一键救援”能力,2024年旅游高峰期游客量增长25%、拥堵率下降7%。

冉光芳手中飘香的咖啡,映照着武隆红土地在“党建红”引领下的深刻蝶变。武隆正以系统创新之力,铺就一条“文旅兴”带动乡村富的振兴之路。(作者: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组织部)

城口庙坝镇:祖代猪场添“新丁” 生猪产业焕发新活力

8月11日,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天保村旁的祖代猪场里,装载着300头优质母猪和2000头仔猪的冷链运输车缓缓驶入,经过严格消毒后,这些“新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进入智能化猪舍——这标志着城口县规模最大的黑标种猪基地,正式开启了产业链升级的新篇章。

走进这座总投资1400万元的猪场,面积7800平方米的建筑群里藏着不少“黑科技”。5800平方米的猪舍内,自动粥料系统会根据猪的生长阶段精准配比饲料,定时定量投喂;全漏粪板搭配智能刮粪机,让粪便通过地下管网直接输送至1020平方米的有机肥生产车间,实现“变废为宝”。

“这是城口县养殖业首个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的基地。”祖代猪场负责人介绍,系统会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氨气浓度,自动调节通风和温控设备,确保猪群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目前,猪场设计存栏母猪300头,年可产出优良内二元母猪2400头、黑标商品仔猪6000头、商品猪800头,为区域生猪种业提供强劲动力。

猪场不仅壮大了产业,更让周边农户尝到了甜头。依托“市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猪场常年提供15个稳定就业岗位,天保村村民李成碧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30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李成碧说。除了就业岗位,猪场每年还为天保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4%的固定分红,直接带动216户农户增收。

从科技赋能的现代化养殖方式,到带农益农的利益联结模式,庙坝镇祖代猪场正以“新成员”入驻为契机,补齐区域生猪种业短板,向着“渝东北重要生猪生产供应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刘璇 王灏文)

二、他山之石

江苏扬州:设置基层减负监测点 实时“吹哨”快速办

“以往,村里常常为报表头疼、为开会犯愁,现在监测点一反映,表格合并了、会议减少了,大家能腾出手来帮老百姓办实事、解矛盾。”近日,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新杨村党总支书记李慧兴奋地说起工作中的变化。

这个变化,源自扬州近年来创新推出的基层减负监测点制度——把监督“探头”架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最前沿,通过自下而上的实时“吹哨”,推动部门自上而下精准减负,真正把不该背的包袱卸下来。

把监测点作为推进基层减负的“前哨”,全市83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基层减负监测点,与62名市级驻村“第一书记”担任的基层减负观察员实时联动,形成“基层点单—监测点上报—市级督办—观察员验单”的闭环运行。监测点即时收集汇总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反映的关于收文、参会、迎检、填表等方面问题,市级督办后,观察员则带着“问题清单”蹲点检验整治成效。

“点”上反映的便利,源自数字赋能。在扬州市邗江区杨庙镇的20个网格“吹哨”点上,群众、网格员通过“吹哨二维码”即可上传涉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重基层负担的问题、诉求,直达市减负办。与此同时,扬州市依托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扬州发布”App和市政府门户网站问题线索征集平台等,形成问题线索搜集矩阵,确保问题发现在早、解决在小。

监测点的威力,更在于以点带面。针对监测点上反映的问题,扬州市坚持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同责共担,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以高位推动实现靶向根治。创新推出社会事务“进医院”专项整治、政务公众号“瘦身提质”行动、全面取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带班值班要求、基层证明“掌上开”、低保特困救助“一张表”、为新就业群体减负赋能若干措施等多项“小切口”特色举措,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监测点让基层声音直达决策层,倒逼职能部门刀刃向内。”扬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扬州市将把基层监测点与“政事面对面”融媒体问政栏目深度嫁接,对典型案例公开晾晒、跟踪问效,让减负成效真正“让群众有感、让干部叫好”。(作者:扬组宣)




编辑:周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