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甘小虎专栏|和鲁迅通信

作者:甘小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19 08:50:20


我的家乡重庆梁平有一位名人。知道他事迹的人很少,知道他名字的人却很多。

他1912年出生,1930年来到北平,接受进步思想,后来在叔父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经新四军政治部介绍到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参加民运工作,之后又到军队,一步步成长为华东野战军二纵某营教导员。1947年7月,他在解放战争南麻战役的牛头崮战斗中壮烈牺牲。

他被记为“白锐烈士”,但他的真名叫颜邦定,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那个笔名——颜黎民。

没错,就是曾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鲁迅《给颜黎民的信》的那个颜黎民。那时候,他是个喜爱文学的青年,曾多次给鲁迅写信求教,入选课本的,就是鲁迅给他回的第二封信。

鲁迅给青年写过的信数以千计,《给颜黎民的信》是其中普通的一封,但细究起来又不那么寻常。首先,鲁迅并不认识颜黎民,遑论有过交情。第二,鲁迅的两次回信分别是在1936年4月2日和4月15日,当时他的生命只剩半年,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第三,颜黎民在给鲁迅的第二封信中涂改了自己的名字,被鲁迅一眼看穿这是假名,但鲁迅依然耐心而诚恳地给颜黎民回了信,每一封都有七八百字之多。

第一封信中,鲁迅对颜黎民有求必应。颜黎民问他要书看,鲁迅写道:“你们所要的两本书,我已找出,明天当托书店挂号寄上。”除此之外还另赠三本。颜黎民问他看什么书好,鲁迅说,这个问题“可使我有点为难”,但还是谈了些建议。要书也就罢了,颜黎民居然还找鲁迅索要近照。面对这样的“无理”要求,鲁迅爽快地送上照片一张,还专门解释说,最近很少照相,这是四五年前的,让他不要挂出来,收在抽屉里就好。

第二封信中,鲁迅继续谈论上次那个让他有点为难的读书问题。这一次,他妙语连珠,充分表明上次的“为难”并非敷衍之词。鲁迅在两次回信之间的十多天里认真思考过,他让青年们“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也不要专看文学书,“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希望青年们多多学习科学知识,看看世界旅行记,增长见识。除了分享读书心得,鲁迅还和颜黎民闲聊起近来的生活和心情。写着写着,他的思绪似乎有些脱缰,想到一件沉痛的往事,但又想保持轻松的聊天氛围,不愿把这份沉痛过多地传达给对方,所以只是非常克制地写了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这里的“青年朋友”,就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鲁迅那篇《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为纪念他们而作。鲁迅给颜黎民写信时,离他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已经三年,离五烈士殉难已经五年,但鲁迅从未忘记他们。多少悲痛和愤懑,都藏在这淡淡的一句话里。

两封信的字里行间,满溢着鲁迅对青年的赤诚之心、关爱之情。没有社会名流或人生导师的架子,没有夸夸其谈、居高临下的说教,鲁迅发自内心地同青年交朋友,视他们为知音。“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青年尽管知识和阅历尚浅,但在鲁迅心中,他们同自己有着更深层的共鸣。

如今离鲁迅写下这封信已将近九十年,我读鲁迅的文章也有二十多年,从少年读到青年,从青年读到中年将近。直到今天,我的头脑里还时常浮现他作品里的场景:昏沉的夜,萧索的荒村,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刺向天空的枣树,僵坠的蝴蝶,冰封的火,无花的蔷薇;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影,纯青的透明的剑,战士眼光闪闪如岩下电,须发飘动像黑色火,正对月亮拉开满弓,朝无物之阵举起投枪……

我也时常想起我的老乡颜黎民,并且幻想着像他那样,和鲁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通信。

编辑:刘泳含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