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八十年・再向前①|红岩精神耀千秋

作者:王雪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0 07:47:50

bf5189b6-5a0c-40fe-bcce-10d21a6cc988.png

废墟之上,在书有“愈炸愈强”的残垣断壁前,青年学生、革命志士、进步人士肃然成列,右手齐举。

“敌人或欲妄图毁灭重庆,然吾人则深信重庆断乎不致沦为废墟,倘即成废墟,吾人亦必决心在此瓦砾之基础上,重建未来之光荣。”寥寥数人,声浪却如滚雷,震得人热血沸腾。

这,是2025年8月1日发生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忆峥嵘岁月·悟千秋红岩》沉浸式讲解活动中动人的一幕。

不同于以往,这天,讲解员们化身抗战时期的小报童、八路军战士等,以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为主线,结合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带领游客重温南方局的风雨历程、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光辉岁月,感悟《新华日报》的深远影响。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有3处重要的公开办公地——红岩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曾家岩周公馆和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因地名皆含“岩”字,被后人合称为“红色三岩”。

八年时间里,在南方局的领导下,“红色三岩”肩负着维护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醒民众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如迷雾中的明灯,矗立在战时首都重庆,由此孕育的红岩精神,在岁月流转中深植城市血脉,成为雾都重庆不灭的精神明灯。

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为科学内涵的红岩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八十载硝烟散尽,这盏明灯,正焕发新的光彩。

明灯鉴情谊

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二楼,有一间屋子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起居室和工作间相隔不远。

屋内,一张单人床、一套桌椅、一排书架,无声诉说着主人当年的清贫与坚韧。

1939年至1940年,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越南共产党的创始人和缔造者胡志明,曾两度在此工作、学习和生活。这里便是他当年的居所。

2025年5月19日,在中越建交75周年暨胡志明同志诞辰135周年之际,越南驻重庆总领事馆代表团在总领事裴原龙的带领下,参观胡志明旧居并敬献花篮。

“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是越中两党两国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岁月中‘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友谊的生动见证。”代表团负责人感慨道。

这份情缘让中越的交往愈发紧密:不久前,作为中越人文交流重点项目,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与越南胡志明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将在研学旅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研究等领域展开合作,为中越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这只是明灯鉴情谊的一个缩影。

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南方局以“宣传出去,争取过来”为方针,广泛开拓国际统一战线,搭建起中国共产党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桥梁。1945年,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外交的重要开端,打破了国民党的外交垄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统区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统战工作,不仅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展外事工作的先河,还通过艰苦的外事工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专业人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岁月更迭,血火壁垒已成和平丰碑。

2025年4月8日,一场特别的签约仪式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举行——面向全国外交外事人员、国际组织后备人员和外国外交官等开展培训的中国外交培训学院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达成合作,并为“中国外交培训学院现场教学点”揭牌。

从战时国际统战堡垒到新时代国际交往阵地,八十载风雨洗礼,这盏见证烽火情谊的明灯,在和平年代的国际舞台上愈发夺目。

2024年至2025年7月,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接待了包括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尼泊尔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纳拉扬·卡吉·施雷斯塔、老挝驻华大使宋蓬·西加伦等在内的重要外宾、外事团组26批次,港澳台参访团19批次。

明灯照初心

“眼前这台锈迹斑驳的机器,是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新华日报》印刷机。”红岩小小讲解员邓晨希指着革命文物,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道。

2024年暑假,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邓晨希报名参加红岩小小讲解员比赛,最终如愿入选。

“以前,我并不懂文物背后的意义;如今,我被它们背后的红岩精神深深打动着。”能成为红岩故事的讲述者、红岩精神的传承人,邓晨希十分自豪。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前哨阵地和外交窗口,南方局留下的革命文物集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于一身,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留存了国际社会支援中国抗战的诸多历史见证。

如今,以“红色三岩”为核心的数十处革命遗址,以《新华日报》印刷机为代表的上万件革命文物,成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文化惠民的宝贵资源——

坚持培根铸魂,打造红岩党性教育品牌。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聚焦“关键少数”,建成全国唯一由博物馆自主运营的重庆红岩干部学院,将革命旧址打造成“大德大智”“大忠大勇”“大仁大义”三大现场教学区,构建“四梁八柱”课程体系,研发百余门理论与现场课程,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7万人次。

坚持立德树人,打造红岩思政教育品牌。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发场馆思政课,推出“解码山城警鸣下的文物碎片”等研学活动,打造的《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成为重庆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已在全国展演700余场,超660万人次观看。

坚持文化惠民,打造红岩大众教育品牌。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紧扣家风建设,推出“红岩风荷”“红岩育廉”活动,通过读书分享、诗歌诵读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建立“区县提需求、社区供场地、红岩出资源”机制,构建遍布城乡的“红岩标识”传播体系。

……

如今,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已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熔炉、青少年启智润心的课堂、人民群众学习教育的大学校。

明灯映民心

在曾家岩周公馆,斑驳墙壁上挂着一部用玻璃罩精心保护的老式电话机。

这部锈迹斑斑的电话,曾经响起的每一次铃声,都牵动着民族命运的神经。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发声”,是在皖南事变时。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风雨如磐之际,这部电话成了周恩来刺破谎言迷雾的利剑。他拨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的电话,厉声痛斥:“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皖南事变后,国统区万马齐喑。南方局领导人深知,除政治斗争外,更需以文化火炬点燃民心。他们抓住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多雾季节日机无法轰炸之机,发起轰轰烈烈的“雾季公演”。

4年间,《天国春秋》《棠棣之花》《屈原》等110余部进步话剧相继上演,它们凝聚着周公馆内外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艺术与统战智慧,如同浓雾中的盏盏明灯,冲破黑暗统治,指明前进方向。

时过境迁,《屈原》的舞台从未落幕。从烽火连天的雾季重庆,到和平年代的璀璨舞台,剧中那激荡着永不屈服精神的呼唤,依旧震撼人心。

如今,重庆这片红色土地正焕发着蓬勃生机:“红色三岩”成为热门红色旅游地与党性教育基地;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的史诗剧《红岩魂》等红色演出,以现代声光电技术与沉浸式体验重现峥嵘岁月,让红岩精神直抵人心。

这些演出,早已成为重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艺术的震撼中接受精神的洗礼。

从历史舞台上的《屈原》到今日剧场中的《红岩魂》,从“红色三岩”的无声见证到遍布山城的红色地标,重庆的红色基因正以丰富多元的形式被传承、激活、发扬光大。它不仅是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塑造城市品格、滋养市民心灵、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这盏明灯,光芒历久弥新。

编辑:王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