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以系统思维为基层减负,让治理效能提质增效
作者:姚慧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0 11:28:01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也是治理能力的“实践考场”。为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直击痛点、精准施策,通过制度优化与技术赋能,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主动作为”,真正实现治理效能的提质升级。
精准破题,以“靶向治疗”斩断负担根源。减负的前提是找准“病灶”。当前基层负担过重,既有形式主义的“新表现”,也有体制机制的“老问题”,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精准的问题识别机制。应构建多元调研体系,通过一线走访、匿名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穿透“报喜不报忧”的信息屏障,精准锁定“重复填表”“多头检查”“责任甩锅”等高频痛点。还要厘清问题性质,辨明是制度设计的漏洞、执行环节的偏差,还是结构层面的矛盾,避免“一刀切”式整改。
制度重构,以“权责对等”松绑基层束缚。“小马拉大车”现象的背后,是权责配置的失衡。破解之道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权责统一”。一方面,要明确“属地管理”边界,建立任务清单与负面清单,严禁向下转嫁无依据、无资源的任务;对确需基层配合的工作,上级部门须同步配套人力、资金、技术支持,杜绝“只压担子不给路子”。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并将协作效率纳入考核,让基层从“无限责任”中松绑。
效能升级,以“实绩导向”激活基层动能。考核“指挥棒”影响基层工作的方向。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削减冗余的“过程留痕”指标,突出“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发展贡献率”等核心标准,推行“随机暗访+数据核验”的评估方式,让“干得好”胜过“写得好”。同时,探索实施“双向考评”机制,倒逼政策制定更符合实际,促使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办实事、解民忧,让减负成果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技术赋能,以“数字革命”驱动增“智”加“新”。数字化不仅是减轻基层负担的“利器”,更是提升治理能力的“支点”。要着力打破“数据壁垒”,建设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人口、土地、社保等基础数据“一源多用”,彻底告别“重复填报、多头报送”。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智能辅助”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自动生成报表、分析数据、预警风险。更要推动“一网通办”向基层延伸,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既为基层减负,又让群众受益,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的智慧动能。
编辑:杨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