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再向前②|“民主之家”的市井烟火
作者:龙宣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1 07:35:00从重庆嘉陵江大桥南桥头东侧出发,经过气势磅礴的“风雨同舟、共商国是”纪念雕塑,便到达此行目的地——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这座陈列馆,是依托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鲜英的住宅特园而建。步入其中,一块长1.38米的“民主之家”木匾高悬于展厅内。
“在动乱年代,为了保护这块由董必武赐名、冯玉祥题字的匾额,我曾睡在上面。”鲜英的后人、重庆市渝中区政协委员隆准一边说,一边端详眼前的木匾,仿佛能透过那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追寻它烙印下的光辉历史。
风雨同舟的“民主摇篮”
爱国民主人士鲜英,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建者和领导者张澜的学生。抗战时期,因张澜的关系,鲜英与共产党人及其他进步人士交往渐密。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向鲜英表示,希望借他的住所特园作为联络活动场地。
彼时,因为国民党的压迫,许多人都不敢与共产党领导人接触,但面对如此请求,鲜英却坚定地说:“特生(鲜英,字特生)久有报国之志,今天周先生、董先生如此推心置腹,为共赴国难,我一是愿意,二是不怕。”
正是这样的“愿意”和“不怕”,让这座宅院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毛泽东三次会晤张澜共商国是;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长期与各界爱国人士携手合作,追求团结抗战与民主进步;中国民主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接连诞生。
“特园是中国共产党与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合作、风雨同舟的重要历史见证。”陈列馆文博副研究馆员赵勇介绍,董必武与众多民主人士都称特园为“民主之家”。
后来,冯玉祥特书“民主之家”四字赠予鲜英。鲜英格外珍重这份手书,请人制作对应木匾,悬挂于特园内。
后来,特园仅留存康庄、书斋小院,但这块木匾仍被保留下来,成为一段珍贵历史的见证。
跨越时空的精神地标
2000年,特园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特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便依托特园建立,与康庄并肩而立,成为全国统战系统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之家”,迎来了新的客人。
2024年4月,扩容升级后的陈列馆全新开放。陈列馆四层展厅展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光辉历程和八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全国工商联的前世今生。
隆准走向二楼中国民主同盟展厅,径直来到一本被翻开的留言册前。
“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我的大姑婆鲜继桢十分仰慕家中来往的各界知名人士,于是特意准备了留言册,请前辈们题词留念。”隆准说。
这本52页的留言册,收录了毛泽东、张澜、冯玉祥、沈钧儒、陶行知等名人的题词题字,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重庆辨识度的革命文物之一”。
不只这本留言册,陈列馆里还存放着工作人员从北京、广州等地收集和各方友人捐赠的珍贵资料,共计上万份。它们共同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广交朋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故事。
“目前,陈列馆正在积极发挥博物馆职能。”赵勇说,用好这些资料,传承弘扬各民主党派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也是陈列馆的一大重任。
为此,陈列馆进行了数十个相关历史选题研究,策划“重庆统战·历史印迹”等30多个主题展览,开展“红岩思政”等研学活动,并已培养500余名青少年讲解员。
截至2025年6月底,全新开放的陈列馆已接待入馆观众约100万人次。那块刻有“民主之家”的木匾,总会吸引当代民主党派人士与统一战线工作者的目光。
“民主基因”在当下传承
在陈列馆对面的小山坡上,曾经的书斋小院已被改造为鲜英旧居。
穿过嘉陵桥路,沿渝中区嘉西村社区步道拾级而上,一座藏在多栋民居之间的小院映入眼帘。
“这里原本是鲜家人学习的地方,也是我和母亲曾居住的地方。”隆准推门而入,抗战时期那块“民主之家”匾额的复制件出现在眼前。匾额下方,左侧指示牌上写着“政协委员工作室”,右侧写着“嘉西村居民议事会所”。
曾经的“民主之家”,已然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地,成为民主精神的传承地、传播地。
2023年,“民主之家”委员工作室在鲜英旧居成立,如今已吸纳9名政协委员加入。
作为牵头人之一,隆准常与工作室成员到各处走访调研。
2024年,工作室成员在走访中收集到600多条关于社区环境提档升级的意见建议,为此他们协调各方,将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学田湾社区一个偏僻的闲置小院,改造成了露天茶室。
“如此一来,居民、游客来打卡方便多了。”隆准介绍,未来他们还将推动更多民生实事落地,让“民主之家”融入市井烟火,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特园带给人们的,不止这些。
“每次来到特园,都能深切感受到抗战期间先辈们的赤诚与担当。”因为工作地点在特园附近,民盟重庆市渝中区委特园支部盟员黎奎时常到陈列馆或旧居看看,“希望能继承和弘扬先辈们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走出小院,夕阳洒在嘉陵江上,从旧居外的栈道望去,不远处正是借道特园而打造的重庆首座跨江大桥——嘉陵江大桥。
“‘民主之家’就是为人民而建。”隆准说。如今,旧居所在的嘉西村社区已是全市首个以社区为主体的国家3A级景区。这个曾见证了抗战风云的地方,现在已成为承载居民欢乐的新去处。
编辑:龙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