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国际瞭望|柬泰冲突折射东南亚仍受西方殖民阴影困扰

作者:华方岭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1 15:12:25

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多年来总体上处于和平之中,这也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但国际风云,总是变幻莫测。

2025年7月下旬,一场发生于柬埔寨和泰国之间的武装冲突打破了东南亚的宁静,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焦点,给交战双方和该地区稳定与发展带来冲击。

这场冲突折射出: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发展中依然背负着西方殖民者留下的沉重包袱,同时彼此间存在现实利益冲突。它们唯有求同存异,在合作中逐步化解分歧,才能迈向和平与繁荣的未来。

激烈冲突打破地区宁静

柬埔寨和泰国互为搬不走的邻居,都是东盟成员国,在此次冲突前有着较密切的合作,同时也存在矛盾和竞争。历史上,两国曾多次发生边境摩擦,但因烈度较低而鲜为人知。然而,两国之间的最新冲突程度颇为激烈,令国际社会为之震惊。

冲突呈现以下特点:

谁先开火,相互推诿。泰国陆军称,7月24日上午,柬军在距泰国素林府的一处泰军行动基地约200米处率先向泰军开火,此后双方发生冲突。而柬方表示,柬埔寨奥多棉吉省和柏威夏省边境地区遭到泰军炮击,柬军别无选择,只能反击。

战火蔓延,多点开花。这次冲突从两国存在争议的柏威夏寺周边,迅速蔓延至塔莫安通寺、冲博、冲安马、帕侬栋拉克等至少5个边境点,战火影响了两国交界处的大片地区。

重型武器上阵,军民目标遭袭。双方都出动了地面部队,战斗中出现了无人机、F-16战机以及火箭炮、坦克等重型武器。柬方还指责泰军使用了大杀伤力的集束弹药,泰方并不否认。两国军队不仅袭击了对方军事要地,还相互指责对方袭击了平民居住区。

骤起骤停,多方促和。这场冲突从爆发到双方于7月28日24时停火,先后持续了5天时间,没有演变为一场长期战争。主因是两国都不愿久战,希望谈判解决分歧,同时马来西亚、中国与美国居中协调、积极促和也起到较大作用。特别是在7月30日,中国、泰国和柬埔寨三方会晤在上海举行,会上柬泰代表重申将遵守双方7月28日达成的初步停火协议。

伤亡不小,后果严重。据统计,这场冲突造成双方至少43人死亡,至少16.8万人流离失所。柬方有20名士兵被泰方俘虏。此外,泰方被迫临时关闭了受冲突影响地区的数百所学校。由于双方关闭边境,柬方大量农产品出口陷入瘫痪,燃油价格上涨,泰方水果出口也出现停滞现象,大量劳工无法进入柬方谋生。此次冲突还产生外溢效应,老挝、缅甸、越南等国担心受到波及。冲突还破坏了东盟凝聚共识、团结一致的形象,影响到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损害了东盟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前景,同时给全球安全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殖民影响叠加利益之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柬泰之间的最新冲突令人始料不及,但发生并非偶然。它是两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现实利益冲突以及各自国内政治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历史角度看,柬泰边界争端由来已久。双方在长达817公里的陆地边界上有多个主权存在争议的地点。这些争议是法国殖民者遗留下来的祸患。柬埔寨曾寻求国际法院就这些有争议地区的归属作出裁决,但泰国不承认国际法院的管辖权,认为两国应通过双边谈判解决。

柏威夏寺(始建于10世纪)及其周边区域属于上述存在主权争议的地区,也是此次柬泰军队发生武装冲突的主要地带。

1907年,法国殖民者在绘制柬泰两国边界地图时,把柏威夏寺划入柬埔寨境内,但同时把通往柏威夏寺的唯一陆路通道划入泰国境内,使这座寺庙与其通道主权分离。1962年和2013年,国际法院先后两次裁决柏威夏寺归属柬埔寨,但并未对其周边的4.6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划界。泰国对此并不认同。

2011年,柬泰在柏威夏寺附近发生冲突,造成至少20人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今年5月底,两国在柏威夏寺周边的争议地区又发生低烈度冲突,双方采取了限制边境往来措施,两国关系趋紧。

在此背景下,7月16日和7月23日,数名泰国士兵在边境地区被地雷炸伤,使两国边境紧张局势白热化。泰方指控柬方违背《渥太华禁雷公约》,在两国边境地区埋设了新地雷,而柬方反驳说,泰国士兵触发的是过去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地雷,并指控他们擅自进入柬方主权地段巡逻。

从现实角度看,利益之争也是柬泰边境争端恶化并引发此次冲突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两国边境争议地区上勘探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稀土资源,双方对争议地区的主权声索因此更加坚定和强硬。此外,不仅柏威夏寺具有宗教与文化价值,其周边地区还与湄公河支流的水流量紧密相关。处于湄公河中游的泰国通过修建水坝等措施,可以掌控这条河的水量,而处于这条河下游的柬埔寨多次强调自己的“水资源主权”,反对泰国单方面采取涉水行动。

柬泰两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对此次冲突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录音门”事件激化了泰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使泰方对柬泰边境争端不再采取怀柔态度。

6月18日,柬泰两国媒体报道了泰国总理佩通坦与柬埔寨前总理、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的通话录音。佩通坦在通话中呼吁洪森协助缓解两国边境紧张局势,让其不要理睬泰国军方鹰派的言行。她的这番表态,被泰国国内反对派和军方认为是向柬方示弱,是出卖国家利益,佩通坦因此被泰国宪法法院暂停总理职务。此后,泰国强硬派开始主导对柬方的外交政策。而面临国内多重压力的柬埔寨政府也需对泰方展示强硬姿态,迎合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此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

上述种种因素,导致柬泰之间爆发了本次较大规模冲突。

停火能否变为持久和平

在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等方的斡旋下,柬泰两国于7月28日达成初步停火共识,并约定于8月4日至7日召开两国边界总委员会秘书处会议及特别会议。在激烈冲突仅5天后,两国即实现停火,可谓“闪电停火”。

8月7日,泰柬边界总委员会特别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双方达成正式停火共识并签署相关文件。

文件规定双方:立即停止所有军事行动,禁止以任何理由违反停火协议;冻结边境现有兵力部署,禁止增兵或加强防御工事;禁止任何可能导致局势升级的军事或政治动作;不得攻击平民及民用设施,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优待并遣返被俘士兵;建立多层沟通机制,包括边防部队定期沟通、军方高层直接对话,在冲突发生时通过既有机制紧急沟通;由马来西亚主导的东盟观察团监督停火;等等。

柬泰两国在短时间内达成正式停火协议难能可贵,但双方要长期维持停火、实现持久和平,还会应对诸多挑战。

第一,虽然两国高层达成了停火协议,但基层部队在执行时有可能发生偏差。在有争议的边界地段,柬方边防哨所与泰国军营犬牙交错,彼此距离很近,双方士兵日常对峙时可能会擦枪走火。

第二,由于双方互信不足,新的争议随时可能发生。例如,在达成正式停火协议后的8月9日,泰国士兵巡逻时触雷受伤,泰方指控柬方违反有关条约,而柬方驳斥泰方“无根据指控”,并要求其保持克制。

第三,边界领土争端和水资源分配问题已成为两国关系中的死结,在短期内获得解决的可能性不大。围绕柏威夏寺及周边4.6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问题,双方提出的解决途径显著不同,互不让步。围绕湄公河支流水资源分配问题,泰国坚持享有“先发优势”,而柬埔寨要求“平等分配”,分歧难消。

第四,柬泰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很激昂,这使两国政府在地缘政治中不得不展现强硬姿态,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对另一方的外交政策基调。

无论如何,柬泰停火协议为两国边境紧张局势的降温提供了契机,但实现持久和平仍需两国领导人展现足够的智慧。国际分析人士认为,柬泰要实现持久和平,不妨在停火的基础上对无争议地区先行勘定,对有争议地区采用“共同管理、资源共享”模式过渡,不让边界争端影响合作大局,要在合作中积累互信,达成谅解,逐步找到彻底解决争议的办法,最终摆脱西方殖民留下的阴影。对于东盟来说,可将边境争端问题纳入地区合作条约框架,制定预防冲突具体条款,以防类似冲突在东南亚重新上演。对于联合国和主要大国而言,则要在尊重冲突各方主权和东盟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不偏不倚,劝和促谈,使该地区的热点问题尽早冷却下来。

总之,唯有通过历史认知的修正、现实利益的平衡与多边机制的完善,才能将柬泰之间的这场冲突转化为构建持久和平的契机,让东南亚的明天不再被战火与仇恨笼罩。

编辑:刘泳含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