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前专栏丨“鸡肋”的拖累
作者:余胜前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1 15:21:14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到搬家,都觉得搬家的清理过程实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痛苦就痛苦在难以舍弃:扔了吧,觉得十分可惜;不扔吧,又感觉未必能用、徒占空间。真有点“鸡肋”的感觉。
对于嗜书如命的我来说,其他东西还好,最不能割舍的就是书。
当初省吃俭用买来的书,翻看过,勾画过,批注过,总感觉像老朋友似的,舍不得分开。放在家里的某个角落,哪怕是几年不曾翻看,只是默默无言地守候,似乎也是一种安慰。偶尔捧起来一读,又觉得是故人重逢,颇有几分惊喜。本来是要清理“告别”的,结果翻看起来如与老友“聊个不停”,好半天也没有挑出几本要“永别”的。这种行为和感受,对于不知书或不怎么爱看书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和体会的。
还有的大部头书籍,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只看了个开头或者还没来得及翻,买来就一直搁着,如古人所说“姑俟异日观”,结果年复一年,已然尘灰满面、书页泛黄。当我重新捧起它时,更像是怠慢了老朋友似的,心里惭愧得很,忙不迭地拿起纸巾把灰尘擦掉。当初购买时的那份热情和向往,本来在心头早已冷却,经过搬家清理,又立刻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激起了当初的热情,哪里还舍得扔呢。
然而不扔,现在工作本身忙,还在不断买,又哪有工夫坐下来静心慢慢“啃”呢?哎,等退休吧,退休之后“坐着摇椅慢慢‘聊’”,可离退休还有十多年的时光呢,而且那时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呢?
理智告诉我要“扔”,情感告诉我要“留”。于是旁边人支招,让我家属趁我不在的时候扔,避免我内心的纠结。可我家属又担心会扔掉我特别喜欢的书,怕我着急上火……
生活中其实类似这样“鸡肋”的选择和纠结还有很多。从难以舍弃的旧物到勉强糊口的工作,从“藕断丝连”的关系到“越陷越深”的投资,表面上是“弃之可惜”的价值犹豫,本质却是阻碍成长与进步的精神负累,犹如无形的枷锁,悄然消耗着人们的时间、精力与情感。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理论指出,当人们为某项事物投入大量资源后,即便发现其价值有限,也往往难以割舍。就像购买了一张昂贵却乏味的电影票,多数人仍会选择看完,而不是离场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这种“鸡肋”拖累的存在,正是源于人们对沉没成本的过度眷恋。而对沉没成本的执着,恰恰让人们陷入持续消耗的恶性循环,错失重新选择的机会。
类似这样的“鸡肋”,拖累的不仅是个人,还有整个社会。企业中,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冗余部门、陈旧制度,如同附在肌体上的赘肉,消耗着组织的活力与创新能力;教育领域,固化的教学模式、重复的知识内容,看似维持着传统的教育体系,实则阻碍着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社会治理中,一些形同虚设的审批流程、繁文缛节,不仅降低了效率,更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搁置……这些“鸡肋”的存在,让整个社会的运转变得沉重而低效。
摆脱“鸡肋”的拖累,不仅需要清醒的智慧,更需要果敢的勇气。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理念,本质上就是对“鸡肋”的主动切割。断,是断绝不必要的获取;舍,是舍弃无用的积累;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真正的智慧,在于分清哪些是值得坚持的“珍宝”,哪些是徒增负担的“鸡肋”。
在物质丰富、选择多元的今天,“鸡肋”的拖累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学会取舍比盲目积累可能更为重要。唯有摆脱“鸡肋”的束缚,才能释放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追求中。当个体与社会都能以果断的态度告别“鸡肋”,我们才会迎来更加轻盈、高效的发展之路。
毕竟,人生不是一场负重前行的苦旅,而是一场需要智慧与勇气的“断舍离”修行。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王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