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平专栏丨秋窗只留书卷香
作者:管淑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1 15:28:08秋天不热不寒,窗外的风不疾不徐,此时最宜读书。时有秋风吹来,书页微微翻动,一盏茶,一本书,何其乐哉?更何况,秋日安静,秋风清爽,使人既不至于因暑热而烦躁,亦不必为严寒所困扰,此时不读书又更待何时呢?
人生不得闲。忙碌时,我们的心是浮的,仿佛水面上的浮萍,东飘西荡,不得安定。我们在忙碌之中锻炼,也要在闲暇之时沉淀。我一直认为,宅家闲居时也同样宜读书。不过,两者心境却大不相同。闲暇时,坐书房一隅,窗外偶有落叶飘落,便觉得这天地间只剩下我与书籍相对。忙碌时,常觉得读书甚少,可那时的当务之急也只能专注解决眼前之事,又怎能心有二用?零碎的时间倒是尚可利用的,就像学生时代,我常在课间时偷着读那些被老师认为对于考学没有多少用处的“闲杂书”,诸如前辈写的小说、故事、散文集等,可我却读得认真,读得过瘾。被老师发现了的后果,免不了一顿“口头教育”,而我一贯的想法就是:书是一定要看的。
读书多了后也就有了一定的方法可循,当然首在选择。诚然,经典不可不读,阅读经典著作也成为当今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因为如今是人人愿意读书、热爱读书的时代,被无数人反复检验过,并能够沉淀下来保留至今的书籍都是精华。但经典未必尽合于每个人。此时就应该读那些能够“为我所用”的书籍。这“用”又有两端:一是立即为我所用,如实用类书籍,读罢便可付诸实践;二是缓慢为我所用,如哲学类著作,需慢慢咀嚼、渐渐消化,当时可能未读懂,或者读得一知半解,可却并不影响它对我形成长久性的心灵滋养。前者如药,可治眼前之疾;后者如粮,能养身心浩然之气。我曾见过有人强读“二十四史”,眉头紧锁,双目通红,如临大敌,终究半途而废。这不是书之过,而是书的选择有误。一个人若无相关历史积淀,不懂得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也未深入阅读和学习相关研究性或者评论性的历史文献等,那么无疑是不适合读“二十四史”的,阅读古籍原文若不懂得相关典故出处,必然会望文生义,与古籍原文所表达之意大相径庭。
读书又需与反省相结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也是这个理。我每读书时,必会问自己:读过的话语是否能够触动我的心扉,是否能化解我所遇见的困惑,是否能增加我的学识……只有活“读”活用,才能不负著书者的一番苦心。记得初读《论语》时,只觉字字珠玑,却不知如何理解、实践。我便结合圣人之言,慢慢修行自己的德行,规范自己的礼仪,并付诸日常交往,也就渐渐领略到经典的厚重,于是“三省吾身”便成了我每日的功课,“见贤思齐”成了我的处世准则。这般读书,才是真读书。
至于读书之法,我以为当定时、定量,但更要定质。定时,就是读书需要专门抽出一定时间来阅读,趁精力正旺盛、最有读感的时候来读书,这样就会慢慢养成读书习惯;定量,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吸收能力读那些有挑战性、能够升华人生的书籍,不能贪多而漫无目的地阅读,而要缓慢培养,在阅读之中锻炼自己;定质,一方面是书籍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是我们读完了一本书后,它对我们有何种影响或者启发。只有三者兼备,循序渐进,方能由量变到质变。也许,初读时会颇觉吃力,久而久之,反觉不足。读书如种树,日日浇灌,终有参天之时。
读书方法亦有精读与泛读之别。精读者,如匠人雕玉,一字一句皆不放过,如张飞穿针,粗中求细;泛读者,如飞鸟掠林,仅观其大略,又如浮光掠影,只能得其皮毛而不得精髓。好书当精读,常读常新;寻常书可泛读,取其精华。我中学时很喜欢古诗词,早晚自习或者课余时间朗读十余分钟,后从相识,到熟悉至脱口就能背诵,合上书便能默写,但还不能浅尝辄止,需要弄懂句读、语意,每遍皆有新得;而读那些通俗小说,往往一页页翻过,只记其情节大概,没几天后甚至情节也忘却八九了。
当然,生活在新时代,我们不仅有纸质书籍可供阅读,更有便捷迅速的电子书籍相伴。但二者各有长处与短处:纸质书可翻可阅,可圈可点,读来亲切;电子书携带方便,检索迅速,利于速览。阅读经典丛书,我大多选择纸质书籍,便于反复玩味;而对于资讯类则多用电子墨水屏幕,取其快捷,图一乐呵。形式终为内容服务,何必拘泥?
但书读完后,最忌束之高阁。有些书初读不懂,不妨暂放,待阅历增长再读。温故知新,是读书之乐。从前忽略的文字或者语录,如今却又有新悟,不失为读书之意义;昔日不解的深意,此刻豁然开朗。这般的喜悦,非亲身经历者不能体会。读完一本书籍需要适当整理。我习惯做思维导图,理清全书脉络;摘录金句,时常温习;写读后感,记录即时心得;有时还写书评,与人交流。这些工夫看似多余,实则大有裨益。将他人之思想,经过消化,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血肉。
另外,培养读感,贵在坚持。不必每日读“大部头”,即便只言片语,只要持之以恒,终有所得。我床头总放一书,睡前必读几页,晨起翻几张,如同与老友对话。久而久之,不读书反觉少了什么。这般习惯,已坚持十余年。
秋意渐浓,正是读书好时节。窗外落叶无声,室内书香满溢。在这浮躁的时代静心读书,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读进了多少。书中的智慧,如秋日的阳光,不炙不冷,恰到好处地温暖着人们求索的心灵。
其实,读书一事,说到底是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在字里行间,我们遇见过去的智者,也遇见未来的自己。秋窗之下,捧书翻读,便是与整个世界对话的最好姿态。
编辑:王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