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再向前③丨新村5号的双向奔赴
作者:汪茂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2 07:56:00盛夏晴空,一曲《月光奏鸣曲》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新村5号的小洋楼内回荡。一位女士身着旗袍,坐在3楼琴房内优雅弹奏,她正是举世闻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琴房外,游客纷纷拍下这抹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的曼妙身影。
悠扬琴声勾起万千思绪。80多年前,宋庆龄在这里重建了保卫中国同盟总部。她积极争取国内外援助,搭建起国共合作桥梁,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炮火声已远去,钢琴曲又扬起,这栋建筑已成为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暨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它所承载的记忆不断提醒着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不论时光流转、不分国界。
一宅烟云不忘“保盟”路
2025年7月23日上午9时,记者步入重庆宋庆龄纪念馆内,一座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宋庆龄雕像映入眼帘,她目光和蔼,安详地注视着往来访客。
“去年我们对宋庆龄旧居进行了整体维护保养,同年10月重新开馆。”宋庆龄旧居保护管理处处长杨玲称,宋居分为主楼、附楼和砼筑防空洞3个部分,占地1200平方米,面积虽不大,意义却重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宋庆龄于次年在香港发起创建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1941年12月10日,她飞抵重庆。
为重启“保盟”工作,宋庆龄委托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的宋子文找来这所宅院作为办公场所,同时寓居于此。
此后4年,她带领“保盟”对外宣传中国抗战,呼吁国际援助,向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支援人才、物资和经费。
新中国成立后,宅院先后被用作重庆水文站和民房。1993年1月,这座宅院正式以重庆宋庆龄纪念馆的名义对外开放。
从此,这段历史不再只是写在课本中、相传在老居民口中,而是鲜活可感了起来。
百童新声传递时代音
“这些‘保盟’提供的药品,是抗战时期的重要物资……”2025年7月23日,重庆市字水中学校初中一年级学生石旻玉在重庆宋庆龄纪念馆的讲解引来游客关注。
儿童担任讲解员并非奇事,但能十年如一日让他们在志愿活动中感悟历史、健康成长的活动并不多。2015年起,重庆宋庆龄纪念馆针对7岁至14岁儿童开展的“时代小先生”活动,就是十分亮眼的一个。
石旻玉的妈妈说,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她在2019年就为女儿报了名。她本想女儿学多少算多少,但女儿却十分认真,小学期间每周都会来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担任志愿者讲解员。
“每当看到别人听完讲解后豁然开朗的样子,我就知道纪念馆产生了影响力,发挥了作用,特别有成就感。”石旻玉回忆,2020年国庆节当天,她在重庆宋庆龄纪念馆讲解时,有3位和蔼可亲的奶奶在一旁鼓掌,还同她合影,“后来我才知道,她们是三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
担任“时代小先生”后,石旻玉不仅提升了沟通能力,还成了一名抗战历史“小专家”。她在学校通过班会讲历史,还能将在其他地方学到的知识融入解说词进行优化,举一反三串联重庆渝中区其他抗战遗址点位。
2022年,石旻玉获得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颁发的“全国十佳时代小先生”称号。
石旻玉的成长并非个例。这里有一起锻炼的“兄妹解说员”,也有超龄后回来教孩子画画、英语的“大先生”,他们与重庆宋庆龄纪念馆共同成长、双向奔赴。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我们始终坚持宋庆龄先生所说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理念。”杨玲说,10年来,他们共培养了600余名“时代小先生”,让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又通过他们去影响更多的人,这就是抗战遗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万心共鸣汇聚和平愿
“品名:磺胺嘧啶片,用途:广谱抗菌药……”少年一边写一边嘴里嘟囔着。2025年5月31日,10余名青少年来到重庆宋庆龄纪念馆参加“‘保盟’的一天”沉浸式体验活动。他们通过扮演物资管理员、新闻编辑、小秘书等角色,在职业体验中拓展知识面,传承红色基因。
“6月的每个周六、周日我们都在举办这个活动,效果特别好。”杨玲说,近年来,他们在活动多元化、年轻化、可感化方面不断发力,带着展览去到乡村学校、走进企业单位,还创新大思政课推出多幕剧演出,联合其他纪念馆推出各类主题临展,让更多人走进宋居,了解抗战。
刚从重庆移通学院毕业的马婷,趁着暑假来到重庆宋庆龄纪念馆参观。她说:“作为一名外地人,来这里参观后我对重庆更感自豪,我们‘00后’更要铭记历史,我还要带朋友再来。”
这样的带动效应,在重庆宋庆龄纪念馆开展的临展活动中尤为显现。比如,在“追梦中华 侨光物证——近代旅俄华侨文物”图片展上,来自四川大学俄文系的学生带来精彩的节目展示,诠释了中俄文化交流的魅力;在“此生无憾为中华——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图片展上,在渝台胞表示以后要多参加类似活动,加强交流,建立情谊。
丰富活动凝聚人心。重庆宋庆龄纪念馆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单日游客量突破千人,年平均参观量最高超20万人次,这与纪念馆坚持“展览+教育活动”的实践密不可分。
2025年清明节期间,两路口街道重庆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重庆村社区代表活动站联合重庆宋庆龄纪念馆组织区人大代表、辖区党员、离退休老干部开展文明祭祀活动,他们还亲手制作了与宋庆龄相关的徽章,体验了文物建筑图案套印、拼图等教育体验项目。
“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辖区党员程积惠说,他们要不忘先辈精神,带动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让参与者自己制作纪念品,更能加深他们对宋庆龄纪念馆的了解和记忆,同时我们准备将宋庆龄纪念馆的小车库利用起来做文创体验空间。”杨玲说,未来,他们将围绕“数字+文物”,深化人们对抗战文化的传承,最大程度发挥抗战遗址凝心聚力的作用。
编辑:汪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