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智库|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作者:李鸿禧 冉昊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党课参考》发布时间:2025-08-22 09:20:58【导读】
●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以“五治融合”完善治理体系,以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破解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让治理成效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并对基层治理作出重要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的重大意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
(一)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基层建设,锻造坚强战斗堡垒,提高基层自建能力。”一方面,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基层党组织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党组织通过精准识别、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等举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生动诠释了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另一方面,基层治理能力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基层党组织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党的领导能否贯彻落实到位、党的建设能否落到实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引领力不足、服务能力弱化等问题,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二)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缩影,其现代化水平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与高效运行。当前,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古代“郡县治,天下安”的治理智慧,深刻揭示了基层治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作用;从现代治理视角看,基层治理涵盖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多元职能,是政策落地的“转换器”、社会矛盾的“缓冲带”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端”。例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治理承担着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乡村建设等具体任务,其执行效能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只有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才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
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发源地”,也是平安建设的“主战场”。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聚地,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任何一项群众性工作,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口号再多,规划再多,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做不好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如城乡流动加速带来的人口管理难题、数字化转型中的治理能力鸿沟、利益多元化引发的协调困难等。实践表明,如果基层治理有效,社会矛盾就能及时化解。“枫桥经验”的形成、创新和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等,能够将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同时,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重要防线。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只有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才能有效提升基层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动性、精准性、协同性,实现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一)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不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基层治理方面推出许多创新举措。比如,建立一站式办事大厅,设立社区食堂、公共图书馆、社区康养服务中心,等等。各地在实践中坚持把治理与服务、治理与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进行创新和探索,涌现出一批基层治理创新的优秀案例,基层治理展现新气象。
(二)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新时代以来,我国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努力实现治理结构从分散到协同、治理主体从单一到多元的深刻变革。在治理结构协同化方面,各地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模式创新组织架构,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形成“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体系。这种纵向贯通的治理网络,有利于解决传统治理中条块分割的难题,促进公共服务、矛盾调解等事项实现跨部门协同处置。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层面,通过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国多数城乡社区已建立居民公约或村规民约,形成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程序闭环。特别是在协商民主实践中,各地涌现出“院落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创新形式,使基层治理从政府“独角戏”转变为多元主体“大合唱”。
(三)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体现在基层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上,具体表现为选拔机制和能力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在选拔机制方面,各地通过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把入口关、程序关、试用关和档案关。例如,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对村党组织书记实行“三个月试用期考核”,联合纪委监委、公安等多部门开展资格联审,2023年调整的13名村级党组织书记中有6人通过考核留任,并建立“一人一档”实现全程追溯。在能力培养体系方面,各地通过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升干部履职能力。例如,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通过实施分级轮训,对全县新任村干部开展党建实务、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培训,实现能力提升全覆盖;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将“数字化治理”纳入干部必修课,通过“智慧肥西”平台技术赋能,让政府、企业、居民实现“三端融通”,推动基层治理转向“智慧”和“智能”。
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的实践路径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引领,也需要基层实践的创新探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以“五治融合”完善治理体系,以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破解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让治理成效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篇章。唯有如此,才能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一)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
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强化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议事协调机制,统筹整合基层各类资源力量,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一起评、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格局。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推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制度,引导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亮身份、作表率。三是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要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重点任务深度融合,如在乡村振兴等一线建立功能型党组织,推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工作,实现“抓党建”与“促治理”同频共振。
(二)以“五治融合”完善治理体系
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融合的“五治融合”治理机制,是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工作的实践路径和重要方法。构建以党建为统领、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智治为支撑的体制机制,能够有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一是强化“政治”引领,以党建汇民心、聚合力。要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通过选优配强干部队伍、规范组织生活、完善党群服务阵地等举措提升组织力。同步构建网格管理体系,以党员为骨干组建网格队伍,通过定责赋能使网格单元成为政策宣传、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的基层“触角”。二是运用“法治”手段,以法治保稳定、促和谐。要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积极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基层治理,运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将法治与群众生活融为一体,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突出“德治”教化,以厚德润百家、育文明。要依托社区乡村自治平台,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家庭评选相结合,引导群众自觉践行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强化崇德向善的鲜明价值导向。四是创新“自治”机制,以民主生动力、激活力。要完善民主协商机制,积极落实基层重要问题“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健全基层事务公开监督体系,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五是提升“智治”能力,以科技强支撑、提效能。要加强基层治理数字化建设,整合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数据资源,打造“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三)以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基层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基层治理的践行者和落实者,其能力素质决定治理成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是以选为重,“开源引流”建强“蓄水池”。要通过拓渠道、建梯队、优结构,精准做到“日常工作有人用,关键时刻能用人”,蓄足干部队伍源头活水。二是以育为重,提能强技磨砺“真本领”。要通过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打造专业培养平台、搭建实践历练阵地,培育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本领强、关键时刻上的德才兼备的基层干部队伍。三是以用为重,实干担当激发“强作为”。要通过建立专项考核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全程跟踪管理,坚持用在其时、用其所长,树立实干担当的鲜明导向,多措并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此外,治理手段智能化和应急管理高效化也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治理手段智能化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化治理与信息化管理,积极整合多元资源、高效回应群众诉求。在应急管理高效化方面,要不断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常态化开展基层应急物资储备检查、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基层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方法,历经不同时期,适应各种矛盾变化,体现出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决定》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中进行部署。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要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加大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要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减少利益冲突,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作者分别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编辑: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