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心怡
重庆忠县:锚定产业固根基 乡村振兴结满“共富果”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2 15:52:158月21日,清晨6点的重庆忠县拔山镇八德村,薄雾还未散尽,“八德记忆”非遗工坊里已响起清脆的竹编声。肖应斌大爷手指翻飞,细竹丝在他手中渐渐织成精致的竹篮。“以前这手艺只能自家编着用,现在跟着村党支部搞非遗工坊,编好的篮子卖到川渝各地。我今年都91啦,没成想还能靠这老手艺给家里添收入,给村里帮上忙!”他布满皱纹的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像老竹的纹路般清晰,指腹因常年与竹丝摩擦,结着厚厚的茧子,手指却依旧十分灵活。他笑着举起刚完工的竹篮,阳光洒在身上,映出满满的希望。这正是八德村以产业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真实写照。
曾经的八德村,面临着人才留不住、资源睡大觉、产业没起色的困境。如今,拔山镇坚持党建引领,选配一批“退役军人+乡土能人”进村两委班子,还培养出26名带动村民致富的“领头雁”。不仅如此,村党支部还制定了《八德村五年跃升规划》,把产业、民生等拆成32项具体指标,谁来干、啥时候干、干到啥标准,都清清楚楚。之前村民们头疼的土地流转纠纷、灌溉设施不够用等难题,全都一一解决。
乡村要焕发生机,产业发展需与文化、生态、服务深度融合。走进八德村,“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标语随处可见,晚上的“围炉院坝会”也人气十足,大家围着炭火拉家常、议村务,现在村民们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特别高,参与率超90%。更让人惊喜的是村里的“农光互补”基地,棚顶的光伏板一年能发7370.4万千瓦时,棚底下养着鸡和鹅,稻田里小龙虾与水稻共生,年减排二氧化碳7.35万吨,真正实现了“发电、养殖、种植”三方共赢。村里还组建了农机服务队,智能烘干、冷链仓库、分级包装一应俱全,从供种、耕作、收割到卖粮,服务队全程“托管”,一年帮村民打理了3000多亩地,实现创收30万元。
产业旺了,村民的腰包才能更鼓。八德村搞起“村集体+家庭农场”的联营模式,村民们不仅能拿土地租金,在农场干活能挣薪金,年底还有股金分红,遇上村里的品牌盈利了,还能分品牌红利,户均收入比之前增长15%。村里的农特产品也有了“金名片”,“八德香米”煮饭喷香,“八德黑鸡蛋”供不应求,“八德鸵鸟”更是成了稀罕货。这些好东西都挂上“金河十二坊”区域品牌,直接卖到江津双福国际农贸城等10家川渝大市场,村民们的笑容越来越甜。
如今的八德村,依托多元产业发展,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一幅“党建强、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以产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正让八德村的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编辑: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