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重庆:在抗战烽火中挺起文化脊梁
作者:汤佳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5 07:50:00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80周年。抗战期间,作为大后方的重庆汇聚了大批文化名家,他们以文艺作品为载体,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中华民族的不屈血性,为凝聚全国人民抗日意志、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讲好重庆文化抗战故事,营造积极的宣传氛围,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联合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共同在“文化视野”栏目推出系列作品。
在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一座山城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巍然屹立,挺起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文化脊梁。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打破宁静,全面抗战的烽火迅速蔓延。当年10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座偏居西南一隅、原本宁静祥和的城市,由此卷入历史洪流,一跃成为战时陪都。
那时,重庆的天空时常被日寇的轰炸机遮蔽,城市在烈焰与爆炸声中震颤。然而,重庆人民并未被狂轰滥炸吓倒,他们以血肉之躯顽强抵御侵略者的铁蹄,更将文化用作锐利武器,在精神层面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当硝烟散去,重庆这座城市留给历史的,不仅是一段悲壮的抗战记忆,更是一部用笔墨、砖石与音符共同谱写的文化抗战史诗。
一
1938年的重庆,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
位于沙坪坝的重庆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前身)图书馆常常彻夜灯火通明,宛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知识灯塔。教授们在这里专注地整理古籍,他们小心翼翼地拂去灰尘,仔细校对文字。学生们争相传阅进步刊物,围坐讨论时,眼中闪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光。每当空袭警报划破夜空,众人首先抢救的并非个人财物,而是那些珍贵的书籍与实验设备。他们深知,这些书籍和设备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所系。
在北碚,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创建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图书馆同样灯火通明。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在战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都能走进图书馆,接受知识的熏陶,工作人员则热情服务,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这场平民教育运动,既提升了民众文化素养,更点燃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这些散布于山城的知识殿堂,见证了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对文化的坚守,它们如同灯塔,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二
谈及重庆抗战文化的标志,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
碑于1941年落成,最初名为“精神堡垒”,其“七丈七尺”的高度象征着“七七抗战”,后来在日机的轰炸中,不幸被毁。
抗战胜利后,政府在“精神堡垒”原址上建起高27.5米的“抗战胜利纪功碑”,后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此外,那些诞生于烽火中的经典作品也不能不提。
亲历大轰炸的老舍在《“五四”之夜》中描绘了重庆市民在灾难面前冷静、坚韧的姿态:“没有哭啼,没有叫骂,火光在后,大家静静地奔向公园……火光中,避难男女静静地走,救火车飞也似的奔驰,救护队服务队摇着白旗疾走……”
郭沫若怀着满腔悲愤,用10天时间完成五幕历史话剧《屈原》的创作,借饱受强秦凌辱的楚国,来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国。
……
这些作品通过报刊、广播等渠道传播,点燃了全民抗战的决心。
三
重庆的文化抗战呈现鲜明的多元复合特征。
这里既是文人的聚集地,又是文化政策的实施中心。文人带来进步思想与先进理念,为抗战文化注入活力。
这里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又有下里巴人的街头宣传。音乐会、戏剧演出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和文化爱好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宣传队队员走上街头,通过演讲、唱歌、表演等形式,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这里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诗词、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在文人笔下化为抗战利器,科学精神、民主思想等也为文化抗战注入了新的元素。
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在“雾季公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941年至1945年,重庆文艺界利用多雾季节敌机不易来袭的时机,上演了《法西斯细菌》《蜕变》等百余台话剧,题材涵盖抗战现实与社会问题。这些在轰炸间隙绽放的文化之花,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惊人创造力。
其实,重庆文化抗战的辐射范围远远超出了地理界限。
以西南联合大学等高校内迁为契机,重庆与云南、贵州等地学术文化紧密联动,推动了西南地区的文化交融与思想传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新华日报》等报刊让大后方的声音抵达延安、香港甚至海外,其客观的报道、深刻的评论成为国内外了解抗战的重要窗口。同时,重庆的文艺作品也通过多种渠道走向世界。这种辐射效应构建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文化网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支撑。
回望历史,重庆文化抗战留给今天的启示是多方面且深层次的。它告诉我们,文化不仅是战争中的软实力,还是民族延续的关键力量,既要保护传承,也要不断创新转化。
朝天门的江水依旧奔腾不息,重庆的文化抗战记忆并不会随江水远去。那些防空洞里的读书声、油灯下的创作身影、废墟上的重建决心,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更需从中汲取力量。
这或许就是在抗战中,重庆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往往在最严峻的考验中淬炼而成。
(作者: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刘泳含